白血病可治愈、艾滋病不可怕、宇宙有多个……腾讯再提科技向善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英国才子王尔德的妙语流传至今,依然光彩熠熠——他在赞美着那些在现实的洪流中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守住自己,充满了渴望,尽管克服万难也要专注于目标和梦想的智者与勇士。
科技向善宣传视频
金秋十一月,是中国最具商业气氛的十一月,也是最躁动的十一月。腾讯却在十一月的第一周连续主办三场科学盛会:“科学探索奖颁奖”、“腾讯WE大会”和“腾讯ME大会”,打造了一个“腾讯科学周”。
如果说双11是“活在当下”,考虑眼前能便宜买点什么,那么“腾讯科学周”则是喊你来关注未来会发生什么,让你抬头“仰望星空”。
每一场大会结束,“科技向善”都会成为总结词。那句“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也成为“腾讯科学周”的主旋律。
科学探索奖:让青年学者勇于探索未来
11月2日,作为腾讯“科学周”重磅活动之一,首届“科学探索奖”在北京颁发。这个奖项一不看资历深浅、二不占学术山头,而是鼓励那些勇于探索的青年学者。
在颁奖现场,“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给出这样的评价:“这个奖,与很多其他成就奖、成果奖不同,它不是奖励过去,而是支持未来,鼓励青年才俊探索科技前沿。”这个新生的大奖,创始之初就是“瞄准了”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积极探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个奖要奖励的是青年学者的“未来可能”。
在人的一生中,“创造力”最青睐的便是“青年”这一段时光,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殿堂里,“青年”熠熠生辉。
1687年,45岁的牛顿在他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阐述他验证了20年前发现的微积分;
1907年,28岁的爱因斯坦发现对广义相对论至关重要的等效原理,这个由于理论太过超前而无法获得诺奖;
1925年,29岁的菲茨杰拉德完成了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
颁奖典礼上,腾讯主要创始人陈一丹表示:“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都产生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青年时代。我们最应该做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通过实际的支持,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心无旁骛、忘我投身科研的外部环境。”
腾讯基金会对于50位获奖者,连续5年给每人每年60万元,总计300万元的奖金资助,奖金可以被高度的自由支配,甚至拿来还房贷。
当天,97岁高龄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以“科学探索奖”发起人的身份出席了颁奖仪式,他说:“‘科学探索奖’特别是为比较年轻的学者(而设),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想法。”
这个奖项让那些在很难迅速产生经济价值领域做研究的人得到回报和认可,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报考科学、理工类学科,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这个奖项对于当前浮躁的社会环境,也极具治愈能力。
腾讯WE大会:站在现实的沼泽里仰望星空
11月3日,第七届腾讯科学WE大会紧随其后,这场超级烧脑的大会让我们有机会与世界顶级科学家面对面,让中国年轻人有机会在现实的沼泽里仰望星空。大会以“小宇宙”为主题,重在探索微观物质中的宏观世界,超越微观的尽头。
癌症免疫疗法专家Carl June、知名理论物理学家Brian Greene、权威机器人研究专家Hod Lipson、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地质物理学专家Jennifer Jackson和《自然》总编辑Magdalena Skipper等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向观众分享弦理论、微观粒子、脑科学、地质科学等领域的突破进展。
1、免疫疗法治愈白血病
权威癌症免疫学家Carl June分享了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治疗肿瘤的研究成果——CAR-T细胞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这一技术目前对血液恶性肿瘤 已取得突破性的疗效。
Carl June表示:目前,CAR-T疗法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工,而且是一对一制定方案,因此成本巨大。未来通过探索新的生产模式,比如人工智能技术,CAR-T疗法的成本就像是普通的血红细胞,这将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
当前中国还未批准该疗法,但是很多医疗机构已经在做研究,相信在中国海量的医疗人力资源推动下,CAR-T疗法的成本有望很快下降。
2、多重平行宇宙可能存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及物理学教授Greene,是超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拥有化繁为简的科普能力,能够帮助公众了解深邃的科学。他的著作有《宇宙的琴弦》、《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与《时间简史》一样出名。
牛顿在17世纪发现万有引力,并用简单的方程式预测星辰规律。牛顿的引力定律只是一种描述,而爱因斯坦则用数学公式证明了牛顿的猜想。接着,一位神父“勒梅特”,把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应用到宇宙,发现宇宙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天文望远镜的诞生,让科学家可以观测到宇宙的确在膨胀。而弦理论则试图说明宇宙在膨胀,以及多重平行宇宙的存在。
3、未来可能造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哥伦比亚大学创意机器实验室主任Hod Lipson,致力于研发具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他表示:未来人类有可能制造出能够自主学习,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
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并不可怕,但是它一定要符合三个条件:不伤害人类、不伤害人类的前提下受人控制、在前两个条件下还不自我伤害。
Hod Lipson教授认为,科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的意图和作为,同时也放大了我们的心思和举动。机器是善良还是邪恶,取决于开发它的人。
4、地球内部到底是怎样的?
加州理工学院的矿物物理学教授Jennifer Jackson,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构造。她表示:地球内部有两个巨大的“肿块”,分别位于非洲和太平洋之下。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地震对人类了解地球构造功不可没。地震能够造成巨大的破坏力,但地震波却能够帮助地球物理学家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给人体做超声和CT一样。
5、类脑计算弥补传统计算机的不足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及团队发明了刷爆朋友圈的“会自己骑行的自行车”,然而施路平教授表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方向是借鉴脑科学的基本原理,发展人工通用智能,利用通用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各行各业。
半个世纪来,“冯诺依曼架构”主导着计算机世界。然而随着万物互联,数据越来越庞大,这个架构面临着严重的能耗问题、存储容量问题。而人脑是最精密的计算设备,却需要消耗极少的能量,如何利用人脑模型开发新的计算架构,这值得探索和研究。
6、找到中粒子,破解宇宙起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介绍了“中微子振荡”的研究,以及即将建成的江门实验室的情况。其中中国团队克服无数困难研发的光电倍增管让所有人赞叹不已。
作为高能物理学家,他和团队所研究的方向非常狭窄,并非普通人所能了解。但是关于中粒子的研究可能解开宇宙起源之谜。所以,他呼吁建造大型对撞机,虽然耗资十分巨大,但是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假如我们中国人能够找到宇宙的起源,把这个萦绕在人类心头几千年的疑问解答,这会是多么酷的事情?
7、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腾讯CXO(首席探索官)网大为提出利用新型交通技术应对地球级挑战。利用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混合动力飞行器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将让城市能容纳更多人口、降低更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腾讯在“科技向善”方面一直在砥砺前行、不断实践。网大为表示,“新型交通技术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更便利,不需要建设那么多基础设施,就能实现用车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以上这些烧脑的科学演讲,让每个疲于奔波的人都停下脚步,抬头仰望星空。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地球是渺小的,宇宙之外还有宇宙,所以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这时候,我们所有的烦恼都算得了什么?以一颗微尘之心,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即可。
腾讯ME大会:探究生命的答案
在我们了解了宇宙奥秘、地球结构之后,11月4日,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正式亮相,大会以“生命之问”为主题,探究生命的答案。多位中外重大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演讲的方式,传播前沿医学突破与临床防治经验。
在今年ME大会的舞台上,演讲嘉宾分享了癌症、艾滋病、转化医学等多个先锋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研究成果,以权威和准确的知识,搭建起一座先锋医学与大众健康之间的桥梁。这也让我们见证了“科技向善”的力量。
1、肝癌并非不可治愈
美国麻省总医院肝癌研究主任,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朱秀轩教授是国际公认的肝癌和胆管癌专家,他带领团队设计出一系列针对肝癌晚期的靶向治疗方案。
他表示,早期肝癌治愈率非常高,通过切除手术可以治愈。中晚期的肝癌,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等新疗法延长生命。
而晚期扩散的病人,需要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进行治疗。目前,靶向治疗在迅速发展,许多新药也在批准中。即使肝癌被诊断在晚期,也要充满希望。
2、艾滋病已经变成了慢性病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和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太生教授分享了艾滋病人联合用药控制的进展,并表示艾滋病患者寿命已接近正常人(正常人平均年龄75岁,艾滋病患者可以控制在71岁)。
李太生及其团队在10年前开始了利用中药雷公藤控制艾滋病炎症的尝试并受到了国家的批准,有望在今年启动第一例病人入组试验。他还提出,要让艾滋病成为与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而不是人人“恐艾”。
同时,他还对艾滋病的尝试进行了科普:“艾滋病只有三个传播途径性、母婴和血液,与艾滋病人亲吻、握手、共同吃饭等其他任何途径都不会感染艾滋。”在这里也提醒各位读者,洁身自好的同时,一定不要进行无保护性行为。
3、自杀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费立鹏是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他竟然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自1995年起就开始专门研究中国人的自杀问题,他凭着对中国自杀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成果,他已经成为中国自杀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有“当代白求恩”之美誉。
费立鹏表示,自杀并非是简单的问题。在中国,自杀死亡的人数超过暴力事件。对于自杀者需要全方位进行干预,不应该只有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在做,必须动用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完成这个计划就是费立鹏的中国梦。
费立鹏提醒,对于已经有过自杀行为的人,要进行特别的干预,否则他们大概率会再次进行自杀。而干预的最好方式是倾听。当有人表示困惑、无助的时候,你要做好倾听的准备。
4、慢性病是头号杀手,生命在于运动
首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华人副主编肖瑞平教授,是转化医学的先行者之一,并将转化医学的概念成功引入中国。筹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肖瑞平教授表示心血管等慢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人类的头号杀手,期待中国和国际市场有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和仪器,在不远的未来人类能够征服心血管肿瘤这些重大慢病,也希望有更多的原创药物来源于中国,让中国大有作为。
她还提出,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常见的慢性病通过运动都可以治疗,与吃药有同样效果,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而且肖教授还为脱发者带来福音,北大研究的新药,只要注射一针便可让脱发的猴子长出浓密的头发,4年都不再脱发。
5、得癌症是因为“坏运气”
美国麻省总医院肿瘤中心临床主任、哈佛医学院David P. Ryan教授,长期致力于胃肠道癌相关研究,拥有超20年的临床经验。
他表示,癌症是和基因相关的疾病,体内的突变导致癌症,在一生当中,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概率遇到这些突变。得癌症,很大程度是因为运气差。
David P.Ryan最后表示,癌症肿瘤的患者正在踏上一个新的征程,在未来会有更多新的治疗方法。
根据几位世界知名癌症治疗医学教授的演讲,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癌症是一种基因病,得癌症很大原因是因为运气差。每个人都定期体检,测试甲胎蛋白含量可以提前预知癌症。
6、腾讯医典,让健康自我掌控
大会还带来了腾讯“科技向善”的产品之一—腾讯医典。这是腾讯联合《NEJM医学前沿》(全球顶级全科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集团旗下期刊)共同打造的一款专业、科学医疗知识平台。
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表示,大众认知跟不上医学的发展,还存在很多误解,科普是缩小前沿医学与大众认知鸿沟最好的方式之一,腾讯医典的使命是让真正的医学为大众所知,增强民众对健康的自我掌控。
以前,你还在搜索引擎上瞎搜,要么是延误疾病,要么是把自己吓死。现在通过科学专业的腾讯医典可以做到对自己健康的全面客观了解。
仰望星空,科技向善
关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人都知道,天文观测是马化腾最钟爱的一项活动——也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马化腾选择了另一条路,成为了一位天文学家。马化腾曾表示:“我喜欢天文,它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
《流浪地球》和《三体》的作者刘慈欣曾在小说中借外星人的口评论人类:“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WE大会这个完全脱离商业,完全公益的科学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它对于腾讯的价值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又一次的激发了青年们内心对未来和梦想的渴望,将好奇的种子埋在了当代人的心中。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正视生命的一系列疑问,开始探究疾病的治疗之路。
结合科学探索奖和首届ME大会,WE大会今年升级为了“腾讯科学周”。 “腾讯科学周就是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马化腾在对科学周的寄语中这样表示。
对于二十岁的“青年腾讯”来说,他在获得万亿市值的同时,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夜,去思考科技的价值,并提出“科技向善”企业新愿景,这既是科技企业未来发展的共同路径,也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不论科技创新将人类的未来带向何处,每家企业都应该选择善用科技,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