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转“热”,北京建设(0925.HK)站位价值高地

格隆汇 2022-10-26 08:02

许多现象,皆在表明冷链向“热产业”的转变。

政府层面对冷链高度重视,特别是2021年底以来,冷链领域重磅政策持续、加速落地;近期,国家发改委亦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

同时不难发现,业界对冷链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形成积极的发展共识,其中的代表性玩家似乎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偏移”,只等蓄势待发,就比如说北京建设。

北京建设过去定位为综合性地产开发商,致力贯彻“融投管退”剥离部分物流、工业地产资产,并抢抓中国冷链发展机遇。其已打造出领先的进口冻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冻品e港”。

近日,北京建设发布公告称,转让TCIV、TCIII、常熟公司及吴中公司各75%股权,初步最低代价约8.11亿元,进一步落实部分工业地产资产售出。还值得一提的是,冻品e港亦于近期携手统采平台完成全方位资源整合,推动竞争力提升。

“一退一进”之间,释放北京建设将聚力发展冷链的信号。

也即冷链或进入政策、市场双重驱动新阶段,从而成为市场投资的又一黄金领域,启示我们应予以更多重视、深化认识。

冷链政策热背后,回应多重时代需求

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引。多部门随之积极行动、细化举措,密集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以促进冷链物流发展建设,部分如下图所示。

来源:格隆汇整理

还可以看到,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并且在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其实际布局建设落实较快,朝着2025年“小目标”积极追赶。

最新,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24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上已于此前发布的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达41个,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

这也表明,冷链有望“跑快”,更早步入高质量发展。

至于其中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有助于拓展覆盖范围并打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困境,促进冷链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更具体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将使冷链物流辐射能力增强、空间分布优化,亦有机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商业力量进入,加快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发展。

同时,这也有利于加强冷链与现代农业、冷链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中高端冷链服务供给,助力相关产业发展。

其二,冷链的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高度关联,是重要基础。

我国处于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进程中,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亦明确提出“高品质生活”这一概念。冷链产业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效率,能够更好保障食品、药品的安全、优质等需求,服务高品质生活。

乡村振兴方面,冷链能够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之间起到双向链接,助力乡村振兴,并且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的重要手段。据《2021年生鲜农产品冷链储运技术发展报告》指出,我国食品、生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损失严重,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00亿元。

另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114万亿元、城镇化率达64.7%,提到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冷链作为其中的基础设施,无疑有望提速发展。

不过,进一步来看,冷链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整合的整体,业务范围也较广,包括蔬菜、水果、肉等初级产品,速冻食品、肉、水产等加工食品,以及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等特殊商品,背后对应着相当多的细分领域及各式参与者。

秉持优中选优的投资原则,还是要从那些规模大、成长快,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的细分领域寻找机遇,将眼光放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身上。下面结合产业现状进一步分析。

聚焦核心领域与企业,北京建设过“筛”

整体上看,上文已提到冷链有望“跑快”,其市场规模的预测数据亦直观证实着这一点。根据勾股大数据、中物联冷链委,2017年-2021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速为13.2%,而2022年-2026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7.5%,在2026年达到9371亿元。

同时,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食品生鲜在冷链行业中占据绝大部分市场。

而与广阔市场形成高度反差的是,我国冷链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仍待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冷库建设规模不足的问题。也由于这一领域的发展难以一蹴而就,已呈现出明显竞争优势的玩家不多且存在一定竞争壁垒,现有的代表性企业或率先受益,与行业共振成长。

另一个角度而言,按照企业类型来划分,冷链领域主要包含运输型、配送型、电商型、供应链型、平台型。

考虑到未来趋势即冷链将向轻资产、数字化等发展,平台型企业或更具关注价值。

综合上述要点“筛选”,北京建设及其旗下的冻品e港再次脱颖而出。

进口冻品行业在我国食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是由于中国的肉类消费量被长期“看涨”,产销缺口加大且追求品质化,即是典型的满足高品质生活的赛道。上文也提到,冻品e港是领先的进口冻品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此外,值得注意的核心逻辑还包括以下三点:

1)冻品e港已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且以技术为底座。

冻品e港正式上线短短三年时间,做到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包括国际贸易服务、B2b在线交易服务、冷链仓储服务、冷链物流服务、中央厨房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同时运用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推动自身与行业的效率提升。

后疫情时代,企业越来越多地去关注效率、降本增效。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而言,有的甚至走到了存亡的边缘,迫切地需要借助平台的力量。

进口冻品亦存在大量小规模企业亟待拥抱产业互联网,中国进口食品企业中近8成为小规模企业,进口牛肉行业规模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5%,因此冻品e港的爆发性机遇是不小的。

2)冻品e港“朋友圈”强大,近期亦携手统采平台。

较强的产品力之外,冻品e港还倾力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品牌“828冻品交易节”等,从而汇聚了强大的政商资源。

目前,冻品e港已与乌拉圭、巴西、澳大利亚、爱尔兰、丹麦、加拿大、美国、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挪威等多个国家驻华大使馆及各国肉类水产协会建议商务外交关系。今年第三届828冻品交易节,亦吸引了全球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及多国驻华大使馆与国家行业协会参与其中。

最近,冻品e港亦与食品农产品跨境服务统采平台暨中国预制菜产业交易服务中心(简称“统采平台”)携手,完成全方位资源整合,包括打通流量渠道,融合双方线上产品优势等。

来源:统采平台截图

此举也为冻品e港注册用户及冷链行业同仁提供出更优质的服务,再度强化冻品e港的综合竞争力。

3)深化轻资产化进程,聚力发展冷链

上文已提到,北京建设转让公司之附属公司部分股权,为公司回收可观的现金收入。这也有利于集团业务模型中的减债、再投资和分配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公司盈利能力,深化公司轻资产化进程。冷链作为其核心业务之一,亦将受益于此。

综上,北京建设是冷链领域兼具能力与资源的平台型企业,并且具备一定稀缺性,筑高了冻品e港的竞争壁垒。随着其在这一领域的聚焦与纵深,未来值得期待。

尾声

回到投资上来说,投资即是投未来,冷链即是一个攸关未来的方向,而且成长性相当可观。北京建设方面,身处其中具有较高价值的细分领域,具备竞争优势与壁垒,当属一只值得长期跟踪的标的。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建设的股价表现平平,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随着冻品e港的业绩被兑现、检验,市场将认识到其身上的成长性、稀缺性,届时其亦有望迎来估值重塑。

相关证券
    北京建设(00925)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