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华录(300212.SZ)成长动能转换,长期逻辑初步兑现
数字经济、数据安全、自主可控已成为今年以来计算机板块最为确定的主线。尤其是七月国资监管云正式上线,进一步推动政企数字化转型,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笔者关注到,易华录作为全国唯一拿到政府数据运营许可的公司,具备了“超级存储+数据‘收、存、治、用、易’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软硬结合的大数据业务闭环能力。其正是深度受益的标的。从其半年报中,我们不难发现,公司虽仍暂时处于调整阵痛期的黄金坑,但是其成长路径清晰,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逐渐明朗起来。
拨云见日,易华录剑指数据服务全价值链
站在现在回望过去易华录的举动,我们对其发展的思路和调整的方向及目的会看得更清楚。公司以超级存储为抓手、以数据湖建设为起点,通过打造了数据产业的底座,逐步切入至数据运营业务,并形成对数据“收、存、治、用、易”业务链的全覆盖,最大程度地盘活数据要素的价值。
1.0时代:卡位数字经济产业,构建数据闭环基础设施底座
早于2016年,易华录已领先一步,以蓝光存储为介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城市数据湖,向大数据应用服务领域转型。不同于传统IDC,易华录数据湖致力于打通数据资产管理全产业链条,支持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分析、应用、安全,形成优质数据资产。
西南证券研究所指出,传统的数据仓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数据不能流通其效用会大大降低。而在易华录的数据湖模式之下,各地政府先把各自地方的数据要素有序流通起来,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
而对易华录而言,数据湖也是其打造实现数据“收、存、治、用、易”业务链的第一步。通过数据湖建设业务,公司成功地卡位于数据要素的全生命服务周期闭环,为构建宽广竞争力护城河打下基础。
经过六年的发展,易华录在全国已落地32个数据湖,囊括京津冀、长三角、成渝、贵州、宁夏等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累计部署蓝光存储规模近3500PB,签署合同或协议的数据存储总量达700PB,已建成和规划的机架数量近2万架。易华录数据湖成为“东数西算”工程的一部分。
2.0时代:从数据运营出发,形成全价值链服务闭环
随着政企数字化需求的内容从初步的基础设施搭建,向更具价值的数据应用转变,易华录也迈入以数据湖运营为重心的下一阶段——公司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及数据交易等服务,进一步完善了数据要素“收、存、治、用、易”全生命周期服务。
易华录早已进行了多种探索。比如2021年,易华录宣布将以合资形式设立数致慧公司,以引入高水平技术合作伙伴,进一步提升数据湖数据运营能力。数致慧公司打造了一个集数据存储/数据治理/数据计算/数据应用/数据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SaaS服务平台,能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灵活方便的大数据服务。
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标杆项目不断落地,易华录的新成长曲线已有了雏形。而在各种应用场景之中,易华录在数据交易方面表现尤其亮眼。2022年上半年,抚州数据银行正式运营,成为国家首家采用政务数据授权运营模式的交易中心。数据银行汇聚金融、医疗、农业、交通、文旅等运营场景所需的工商、司法、税务、社保、公积金、电力、能源等30余家政府委办局的政务数据,进行数据深度挖掘,并在产业赋能、企业服务、便民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新旧动能切换之际,“撞上”宏观环境变化,收入难免进入阶段性波动。但如果站在一个更长的视角来看,短期的阵痛亦难掩转型的好处。
尽管不同的阶段之中,易华录都围绕着数据湖业务打造。但市场可能会忽略的是,不同的业务作为核心驱动之下,长期成长逻辑有本质的区别。
数据湖建设本质是项目型业务,而数据湖运营是平台型业务。因此重心的转换,也意味着公司逐步从项目型公司升级为平台型公司。一般而言,在计算机行业中,项目制一般被认为长期确定性的预测较难、往往为一次性收入、盈利水平较低;平台型被认为收入可持续、可预测、边际成本较低规模效应显著。
相应地,成长逻辑的改变对应着估值逻辑的改变,平台型公司往往对应高得多的估值水平。因此,部分投资者认为易华录应该对照数据中心建设者的估值水平,该观点是有不合理之处。
刻舟求剑不可取。理智一点的投资者应该已就易华录新的核心驱动因素,进行公司价值的重估。
迈入下半场,千亿蓝海帷幕徐徐拉开
过去一年多时间,资本市场已能充分证明了,只有与国家发展方向与社会价值共振,才能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护城河”。否则,不管过去多辉煌,未来大概率会归于平静。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来到了下一阶段。根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 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增至45.5万亿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39.8%。在新的阶段,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其中,在数字经济大潮中政府先行。《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年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35年数字政府基本建成;要重视数据要素赋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全保障成为重中之重。而《数字政府行业趋势洞察报告(2022年)》指出,截至6月,我国超过五成地区已经发布了专门的数字政府战略规划文件。
此外,国资央企上云和监管云上线,将进一步推动央企数字化转型。在国资云领域,国资委正推动国资央企积极投身云体系建设。安信证券研究所指出国资云的本质是从第三方托管的公有云(无论国企还是民企)转向国资专属行业云,其主要建设与运营方通常是国资企业。
政策利好将驱动数据需求进一步释放,并带来一个高达千亿元的蓝海市场。根据IDC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半年度数据跟踪报告:政务云部分》显示,2021年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为427.16亿元,同比增长21.47%。IDC预计,包括政务专属云基础设施、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以及政务云服务运营在内的政务云整体市场在未来三到五年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更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数据要素服务提供商,易华录等央企序列中数字经济国家队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尤其是,易华录对于抓住时代性的机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公司前期的数据湖建设项目具有一定排他性,和政府的协议中约定政府不再新建数据中心存政府数据,历史数据备份将进入数据湖,从而实现政府数据的集中存储;其二,易华录是全国唯一拿到政府数据运营许可的公司,牌照壁垒高筑竞争护城河;其三,易华录还具备大型数据中心服务与运营能力,可进一步参与到国资云运营服务中。
当前,易华录正在积极推进和天翼云的战略合作,二者有望成为生态合作伙伴。天翼云保持政务公有云市场的领先地位,目前服务超过 200 万家行业客户,各类生态合作伙伴达2000个。若未来携手天翼云,易华录有望能把自身的“收、存、治、用、易”全生命周期服务触达至更多的行业以及客户,进一步成为推动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成长曲线已现,半年报验证成长逻辑
大水大鱼的赛道,很有机会跑出优秀的数据服务巨头。笔者发现,易华录的半年报已逐步验证了这个逻辑。
2022年上半年,易华录的政企数字化与数据运营服务取得较快增长,来自此二业务的收入占比达57.50%,远高出去年同期的26.86%。收入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宣告着易华录迎来了第二成长曲线。其中,政企数字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数据运营服务类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0.93%。2022年上半年行业整体“逆风”,这两项业务的成长韧性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结果,也侧面印证了公司把更多资源分配到具备更高附加值的板块中。实际上,上半年公司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和里程碑式成就。
除了前文提到的首家数据银行正式运营,数字银行的成功模式正得到快速复制。易华录还签约了包括无锡动漫数据、天津应急数据、大连数据要素市场化等项目等,数据要素的“收、存、治、用、易”全生命周期闭环业进一步完善。
而在蓝光存储领域,上半年易华录各类超级智能存储产品及光磁电智能混合存储解决方案在多领域树立了数据存储的应用标杆,为推进数据中心节能减排、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数据存储降耗形成了有益示范。公司亦在中国移动政企客户项目、中国移动自用项目、中国电信自用项目、联通数科去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均取得丰硕成果。报告期内,运营商落地签约项目总计19个,蓝光采购量约150PB。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类业务不仅增长潜力大,盈利弹性也较高。一般而言,相比数据湖建设业务,运营业务具备更高的毛利率、更低的边际成本、更显著的规模效应,这使得运营类业务的利润有望远高出营收增长的速度。
另外,运营类业务占比的上升,对公司的成长质量提升也至关重要。
数据湖建设属于重资产模式,运营则属于轻资产业务。重资产投入意味着建设周期和投资回报周期均很长;还会导致折旧较高,大幅侵蚀当年净利润。重资产模式还制约着扩张速度。而轻资产模式之下,复制效率和初期内部收益率都更高。
从财务状况来看,公司出现显著的变化:上半年,两金压降取得明显成效,销售回款较上年同期增多3.8亿,应收账款和存货较去年同期减少2.56%;另外,公司现金流得到修复,经营性净现金流由负转正达4.93亿。
从最新的财报来看,新增长曲线之下,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已逐渐显露。近日易华录的调研纪要再次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截至八月末,公司的订单量增速为去年同期的三倍。随着新业务放量,后续的业绩端有望持续验证转型逻辑。
此外,易华录表示还将进一步完善“收、存、治、用、易”服务闭环,并不断探索和尝试更多的应用场景与可能性。未来伴随易华录业务价值链的不断延长,公司的成长潜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