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集团董事长傅红岩:市场化路上“硬科技”开花结果|非凡十年大型访谈

国际金融报 2022-10-01 08:01

党的二十大将于2022年10月16日召开,《国际金融报》隆重推出“非凡十年大型访谈”,特别邀请一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以个体的成就折射总体的非凡,从不同的角度畅想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喜迎二十大!请看来自上海科创集团的报道。

迎着晨曦,上海张江园区开始新的一天,荣科路上年轻人赶着上班,看起来朝气满满。

上海国资改革也马不停蹄,科创投集团与浦东科创去年重组成上海科创集团,担任董事长的傅红岩“任务繁重”,一早起来就开始忙碌,着手统筹融合工作,稳步推进集团市场化改革。

50岁出头的傅红岩气宇轩昂、豪迈务实,一直深耕投资半导体、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硬科技领域,见证了这十年上海科创产业雄起。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傅红岩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升级为“决定性作用”。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朝着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方向奋勇前行,国家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地位显著提高,动力就在于市场化改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国亟待打破“卡脖子”困境,在制造大国自强自立成为制造强国路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见证上海科创十年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道路行稳致远,生产要素配置不断优化,产业、资本“开花结果”喜迎丰收。上海勇做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十年间“大有作为”,科技创新成果颇多。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扶持,这十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上海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重大成果。去年上海市的集成电路产值是2500亿元,集中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半导体龙头企业,上海被称为“半导体第一城”。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取得亮眼成绩。自2019年7月开板运行已三年多,科创板迎来470多家上市企业,“财富效应”下资本再助产业发展。回想2020年,中芯国际超募登陆科创板,在资本市场上尽显光芒,成为上海重要的“名片企业”之一。上海科创集团也为长期耕耘的企业“初长成”而收获喜悦,国资也得以退出再回流培育产业。

“对于硬科技产业来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如同‘及时雨’。”傅红岩告诉记者,这十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进程加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监管机构和发行机构专业度越来越高。从企业培育到上市后,均有资本扶持发展,投资者也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

上海科创集团守护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甘愿长期坐着“冷板凳”,灌溉培育集成电路、创新药、航空航天等硬科技产业,投资的科创上市企业占据70多家,其秉着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迎来收获季节。如今,“硬科技军团”的雄起,令其备受鼓舞,未来将继续在培育扶持中国“脊梁级”高新技术产业的路上前行,更好地承载建设科创中心的使命。

傅红岩也从“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一路满腔热忱投入硬科技产业投资,见证浦东由农田崛起为科创高地,一家家企业从筚路蓝缕到敲钟上市。2012年,他从浦东审计局到浦东经信委任职,2016年任职浦东科创集团。2021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科创投集团与浦东科创集团“强强联合”,合并重组为上海科创集团。2022年8月,傅红岩担任上海科创集团董事长。

傅红岩向记者打趣道,“十年如弹指一挥,我收获了几丝白发。”他以国资身份深耕产业,在医药生物、集成电路、大飞机领域中培育寻找新星,与创业者在产业中共同砥砺成长。

傅红岩感慨道,“十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足进步,百姓生活向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

“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顶层制度设计尤其关键。”回顾这十年,傅红岩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市场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此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个变化背后的意义非常重大。

“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克

科技强国是党的十八以来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政策引导、资本扶持下,这十年,中国硬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自强自立之路漫漫。

期间,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速,国际化之路有红利也有挑战,傅红岩对此也深有体会。中国加速融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国产业能级显著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显著提高,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未来仍需“赶路”,存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薄弱等问题,需要提高创新实力方可获得更多机会。

这十年,国际环境也发生很大变化。伴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中国向着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升级发展的原有路径被打破,不得不寻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亟待打破‘卡脖子’被动局面。”傅红岩向《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倒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驱动,中国资本市场化改革推动,在压力、动力、推力下,中国硬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十年前,创新力量在起步阶段,呈现点状、散状特点;十年间,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半导体产业空白加速填补,目前已构建起全产业链。

傅红岩表示,中国主张和合共生,希望在全球化市场中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中国市场巨大,但中国必须尽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当前,中央也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总结过去十年发展经验,集成电路等硬科技产业如何自强发展?傅红岩强调,要尊重并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生产要素配置,“看不见的手”创造超额利润,通过资本市场放大造富效应,进一步发挥市场活力。但是也需要直面芯片领域投资泡沫问题,傅红岩呼吁跟随国家战略,尊重市场机制,但要理性创业、理性投资,以免社会资源错配和浪费。

卡脖子技术仍要继续啃,国资将发挥中流砥柱支撑作用。据他介绍,上海科创集团将坚定在新兴产业发力,包括“双碳”领域的光伏储能、半导体、工业软件等,围绕国家战略培育发行企业,坚持“三个最”投资逻辑,即投“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七个高”作为衡量项目标尺,即“高进入门槛、高技术含量、高素质团队、高速成长速度、高盈利能力、高市场容量、高研发投入”。

国资市场化改革释放活力

傅红岩从资本服务实体经济角度深入分析指出,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注入资本活水,芯片、创新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迭代更新快的特点,培育需要长期价值投资。

这十年,创投行业发展迅猛,在市场逐利本性下,各路资本涌入赛道,资本产业共生共赢。也正基于此,市场化道路上结出不少胜利果实。“同甘”的另一面是“共苦”,难啃的硬科技产业发展道路“阻且长”,“短平快”的投资方式将很快带来“浮躁”的反噬,国资的长期忍耐陪伴难能可贵。在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崛起上,上海科创集团等国有创投勇担培育“国家脊梁”重任,引燃“创新引擎”,在企业低谷中“雪中送炭”,守得云开见月明。

当前上海科创集团市场化改革动作备受关注,国资力量应如何释放活力?傅红岩向《国际金融报》坦言,还是要坚定不移地通过市场化来解决问题,正如中央会议所提出的,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顶层设计机制非常关键,划清政企关系、各司其职,明确定位。在培育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上,国有资本发挥主导作用,释放其市场化活力,一种途径是找一流的投资人;一种是交给“专业化”国企,通过市场化进行决策投资,这是根本。

为了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国有创投企业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上海国资国企深化改革,重组合并而成的上海科创集团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

重组后,一方面要加强整合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推进市场化改革。据傅红岩介绍,上海科创集团市场化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团队融合逐步到位,今年5月集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投后服务工作建议方案》,重视投后服务管理。

傅红岩直言,过去20多年投半导体、生物医药较为“从容”,但现在要求投资和退出要有更高的效率,这意味着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深化。上海科创集团未来发展战略为“2+2”,打造上海科创和浦东科创两个国资平台,还要打造两个市场化品牌,即上海科创层面成立市场化母基金平台海兴资本,浦东科创层面成立市场化直投平台海望资本。

据悉,作为集团市场化机制创新的核心载体,海望资本深耕硬科技直投,目前已发起设立并管理7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已超过150亿元,预计2025年管理的资产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依托集团投资生态,海望资本超过30个已投项目进入上市进程。

回到上海科创集团层面,傅红岩表示继续“啃骨头”支持科技创新、陪伴企业成长,未来将聚焦上海市“3+6”产业,特别是在社会资本不愿意投的领域,弥补市场失灵,引领社会进行投资。上海主要着力发展“3+6”产业,“3”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6”是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新兴产业。

记者 朱灯花

编辑 陈偲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