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调MLF利率5个基点 LPR再下降可期

财联社 2019-11-05 04:41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中期借款便利(MLF)的利率今日进一步下调。央行公告显示,人民银行开展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今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据数据统计,今日有4035亿元MLF到期,这是年内第三大规模的MLF到期量。与今日释放MLF的量基本相当。兴业银行宏观分析师郭于玮表示,考虑到月初银行体系资金需求下降,且11月中有一次定向降准落地,中长期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小幅缩量续作MLF。

实际上,自今年8月17日央行宣布LPR挂钩MLF利率以来,MLF已成为了整个金融圈甚至实体经济瞩目的焦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央行适度下调MLF利率是有必要的,符合市场预期。这也表明央行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对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和扩大内需具有积极作用,让月底LPR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提高。

多因素促使MLF利率下降

在此次央行开展的MLF操作中,1年期的中标利率下降5个基点,这在MLF成为LPR锚定利率之后,备受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此时下降MLF利率是多因素促成的。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袁雅珵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当前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央行适度下调MLF利率是有必要的,选择在此时下调的原因较多,首先是全球经济同步放缓,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纷纷转向宽松,美联储已开启年内第三次降息,这缓解了外部因素对我国货币政策放松的制约。

实际上,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多国央行纷纷降息应对,美联储今年内连续三次降息,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也从美联储第一次降息时的50个bp扩大至目前的150个bp,利差扩大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企稳回升。

业内人士认为,今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9月3日的年内低点上涨了2.2%左右,为央行降息打开了空间。

不仅如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需疲弱,需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依然迫切,作为LPR的锚,下调MLF利率有利于引导LPR报价下行,都成了MLF下降的重要因素。

此外,数据显示,自MLF创设以来,1年期操作利率最低为3%。在此次下调5bp之前,1年期MLF利率自2018年4月以来即维持3.3%的水平未变。袁雅珵认为,未来央行适度下调MLF利率仍有空间。

新一期LPR或将跟进下降

MLF下降5个百分点,会否让本月新一期的LPR跟进下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可能性较大:LPR与MLF利率挂钩,这意味着MLF利率降了,LPR也会下降。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在缺乏市场预期管理的情况下,央行下调MLF利率,主要是因为银行负债成本制约,银行缺乏足够的意愿继续压缩利差来主动调降LPR,在短期经济增长触及政策底线、稳增长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央行下调定价基准MLF利率来引导LPR调整更具时效性,能更快达到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稳就业、稳投资的目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研究员温彬则预测,按照LPR新机制,下调MLF利率应该在随后的LPR报价中同步、等量反映,预计11月20日1年期LPR利率为4.15%,较目前1年期LPR利率下降5个基点。“随着LPR新机制日益成熟和完善,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会有明显的下降。”

不过,郭于玮认为,虽然央行将MLF利率下调5bp可能是为了引导LPR利率下行,但目前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进一步压降的空间有限。

市场需关注MLF利率调降后央行操作

有业内人士也认为,市场应关注MLF利率调降后的央行操作。

“尽管通过LPR新机制,银行实际报价利率已从新机制实施前的4.31%下降至目前的4.20%,但直接下调政策利率的效果会更加显著。”温彬认为,要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应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从数量来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适应,从价格来看,有降息的空间和必要,但通胀和资产价格不应作为考量是否降低政策利率的主要因素。

从通胀来看,猪肉价格快速上涨推高食品价格涨幅,对CPI带来压力。温彬预计,11月份CPI同比上涨3.1%,但总体可控。而PPI已经连续3个月负增长,预计11月份PPI继续同比下降,企业盈利状况承压。在房地产调控加强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总体平稳。

李奇霖也认为,猪肉供给收缩对通胀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未来两个季度内,物价上涨的压力都会是实体与民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央行宽松容易助长通胀预期的形成,后续不排除央行会把控好流动性的闸门,来中和调降利率对市场形成的宽松预期。

“不建议过度参与事件情绪推动的交易行情。”李奇霖表示,当前投资者负债成本偏高,交易博取资本利得增厚收益的意愿较强,利率调降给了高负债成本机构与交易盘做多释放情绪的机会,持续多日的调整,期限利差走扩,也形成了一定的安全边际。

李奇霖认为,但从中期的角度来看,债市所面临的政策风险(基本面可能触底企稳)依然存在,高通胀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否真正转向也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建议投资者仍需谨慎。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