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能支棱起来吗?

国际金融报 2022-08-21 08:01

据印度媒体近日报道,在“印度制造”计划推行8年后,许多跨国公司逐渐退出了印度,一是因为印度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二是跨国公司未能因地制宜。

印度当地媒体认为,印度有望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由于失业率上升,超过一半的人失业,印度正面临经济危机。

2000余家外企撤出

据报道,已有包括德国零售商麦德龙(Metro AG)、法国零售集团家乐福(Carrefour)、瑞士建筑材料公司霍尔希姆(Holcim)、英国银行业巨头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从印度撤出。

一直以来,美国政界都视印度为“天然盟友”,即便如此,撤走的美资也不在少数:从福特(Ford)、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哈雷摩托(Harley Davidson)等公司到花旗银行(CitiBank)等金融机构,要么已经退出印度,要么正准备退出或缩小规模。

数据显示,在截至2022年3月的一年中,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为587.7亿美元,略低于一年前的596.4亿美元。

去年底,印度工商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表示,从2014年到2021年11月,多达2783家外国公司离开了印度,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在印度只有12458家活跃的外资。

据悉,过去几年,虽然印度的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障碍。2020年后,部分外资公司将制造基地放在了越南、泰国等国家,只有少数迁来了印度。

“胆固醇效应”

2021年,印度政府公布《在后疫情时代经济中吸引投资:印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报告,详细列出了印度营商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行政和监管障碍、信贷不足、征地程序繁琐、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成本高、制造业无组织等。

报告还指出,为克服这些障碍,政府已采取了方向正确的措施,但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改革具体怎么实施。

印度商业咨询公司南吉亚-安德森的合伙人尼拉吉阿加瓦拉表示,印度的困境在于其难以简化法规和监管,各种框架势必会导致投资者失去兴趣,但是,倘若简化法规,又会导致税收流失和一系列问题,在吸引外资方面,印度需要找到健康的平衡点。

一份来自印度“观察者研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揭示了企业在印度开展业务时将面临的挑战。印度联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经商法规和条例,目前,印度的商业法中有26134条相关条款,这种庞杂的监管也被人称为“胆固醇效应”。

阿加瓦拉对《德干先驱报》表示,“胆固醇效应”阻碍了印度当地的经商活动,并进一步扼制资金流动,为企业创造就业、社会财富和GDP设置了障碍。印度政府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进行改革,但这些改革没有起到很大作用,且经常变动的政策也给企业带来了麻烦。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印度注册一家公司需要18天,比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时间要长一周左右。此外,在印度注册企业必须经过12个步骤。用地方面,申请建筑许可证需要34个步骤和110天的时间,必须得到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

关税也是外资打入印度市场的拦路虎。2018年年底,莫迪大规模提升关税,从平均13%提高到20%,彼时,就连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也批评印度是“关税之王”。印度税务部门还曾对小米、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资企业开出高额罚单。

与此同时,莫迪政府的政策也越来越走向“国内保护主义”。2019年,莫迪开启他的第二届总理任期后,印度选择了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水土不服”

不过,印媒认为,一些跨国企业未能在印度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尤其是汽车制造商,未能如预期般打开印度市场,导致销量不佳,是其黯然离开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报道称,尽管数年来,印度在减贫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从粮食短缺过渡到粮食过剩,中产阶层也在不断壮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一些外资并没有意识到,印度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

一名长期在新德里生活的华人告诉记者,新冠疫情后,印度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印度贫富差距很大,“对于经济增长的感知,我相信印度穷人并不是那么敏感”。

大多数印度人的收入还很低,对于在印外资来说,价格、产品和定位对其在印度市场的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印媒表示,失败的跨国公司缺乏对印度市场的规划和了解,和国际上其他市场一样,印度也充满了竞争,在印度市场培养品牌忠诚度也非常困难,尤其当对手制造出更便宜的竞品时,公司难免会失去竞争力。

总部位于印度的白橡资本管理公司投资总监马诺吉加格表示,很多汽车制造商退出印度市场,很大层面是因为自身问题,而不是本身营商环境问题,一些跨国公司也因为自己的优先事项发生变动而离开了印度。例如,为摆脱传统水泥并致力于节能建筑的业务增长,霍尔希姆将印度业务原地出售;由于决定退出全球零售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也退出了印度市场。

雄心折戟

8月15日,在印度庆祝独立75周年之际,莫迪在始建于莫卧儿朝代的红堡上公布了自己的雄心———要在25年内将印度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2014年,新上任的莫迪推出了雄心满满的“印度制造计划”,该计划旨在促进投资与创新、加强印度劳动者技能发展、保护知识产权并建立一流的制造基础设施,他还呼吁印度制造业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并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

近年来,莫迪在各种场合表示,全世界都将印度视为制造业强国。莫迪还称,印度电动汽车、特种钢和医疗设备等行业势头向好,煤炭、采矿和国防领域的开放也为印度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印度所取得的经济成绩的确不容小觑,自1990年以来,印度的GDP增长了10倍,达到3.2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多,达到2200美元。但是,这种高增长是否可持续并不确定。

印度著名经济学家斯瓦米纳坦安克萨里亚艾亚尔在《印度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指出,印度已从对外援助的“最大乞丐”成为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然而,印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断上升的失业率。

直到如今,“印度制造”仍未彻底“支棱”起来。

据印度政府下属的印度资产基金会调研,印度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主要由其服务业带动,在2021年,服务业为印度的总增加值(GVA)贡献了53%,而制造业仅为14%,这比2011年的16%明显下降许多。

印度经济监测中心表示,自新冠疫情发生后,印度劳动力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低,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是中年人。

另据世界银行汇编的数据,在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印度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劳动参与率从53%下降到46%。

更让人警醒的是,印度制造业劳动力从2017年的5100万急剧下降到2021年的2730万,很多流出的劳动力都被农业所吸收,这为印度的制造业敲响了警钟。

印度经济学家桑托什梅赫罗特拉讽刺说,印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制造业就业绝对下降的情况,但本届政府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专家们呼吁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大投资,这将会带来真正的就业机会。

“莫迪虽然一直在唱好印度制造,但这些年过去,印度对于中国制造仍然依赖,从医药、工业设备到家用电器。且在供应链上,印度不具备优势。”前述在新德里生活的华人表示。

印媒称,印度正在试图将自己定位成“中国的替代品”,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记者:周秭沫

编辑:袁源

责任编辑:毕丹丹

封面制图:毕丹丹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