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威视,被市场抛弃
抱着核心资产躺赚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接着一个,传统大白马跌落50%以上。
海康威视曾经是机构扎堆抱团、无可争议的科技龙头股,但时过境迁,他们的态度也早已发生了变化。海康正在被市场抛弃。
8月15日,海康威视再度大跌近5%,较去年7月暴跌52%,市值蒸发将近3500亿元。现价已经跌回2017年,最新市值仅3000亿元。
未来,海康究竟还有没有机会?
01
业绩扑街
8月12日,海康威视正式披露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远低于市场预期。上半年营收372.58亿元,同比仅增长9.9%,归母净利润为57.5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1.14%。这是海康2010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极为罕见。拆分来看,Q2营收207.36亿元,同比仅增长4.13%,归母净利润为34.75亿元,更是同比大幅下滑19.41%。业绩增速相较于过去20%-30%的靓丽表现可谓是骤降,值得警惕。
具体来看,国内三大事业群业绩全面承压,PBG、EBG、SMBG同比增速分别为-1.4%、2.58%、3.97%。电话会上,管理层这样认为:PBG业务方面,主要是因为较多地方政府主要精力投入在疫情防控,项目推进慢。EBG业务方面,主要是受疫情冲击,消费市场走弱,地产行业由于停工和采购延期的影响,工商企业和智慧建筑增速下行。
在我看来,疫情防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国内经济整体持续承压,自然会带来政府、企业客户减少对于安防方面的投入,疫情无非是加剧了这一局面。此外,在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之下,行业竞争也会加剧。
毛利率方面,上半年为43.14%,较2021年同期大幅下滑3.16%。拉长时间看,该表现创下5年最低。上市以来,也仅有2015-2016年经济增长压力大的时候低过当前。净利率方面,上半年仅为16.48%,创下2006年有业绩记录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较去年末大幅下滑5%,较去年同期下滑3.74%。
二季度海康费用支出全面上升。销售费用25.6亿元,同比增6.6%。销量费用率为12.4%,同比增0.3%,整体变化不大。管理费用率为3.2%,同比增0.8%,主要系业务规模以及员工人数增加。尤其夸张的是研发费用,Q2为26.07亿元,同比依旧大增19%,研发费用率为12.6%,同比增1.6%。这三项费用率高达28.2%,处于最近几年的最高水平。
2018年以来,海康始终是美国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列入“实体清单”之后,海康也加大了研发力度。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44.83亿元猛增至2021年的82.52亿元。一方面是因为受压于制裁,被动研发解决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源于行业从传统硬件向数据运维、云计算等服务转型升级的主动行为。
为了应对制裁以及可能升级的风险,海康加大了存货力度。2019年,海康存库同比跳涨97%。今年上半年,存货高达206.75亿元,同比再度大增37%。这是企业主动行为,减少供应链断供风险。
截止2022年6月末,海康应收账款为291.13亿元,同比增加53.11亿元,增幅高达22.3%。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海康放宽了一些信用,但同时也蕴含着坏账上升的风险。
应收账款变多,存货加大,自然会让公司资金吃紧。截止6月末,短期借款45.88亿元,同比增46%,长期借款47.31亿元,同比增148%。另外我们看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1.58亿元,远小于净利润的61.38亿元。
其实,这些年海康威视利润“含金量”都不算太好。2017-2021年,净现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利润)分别为0.84、0.79、0.8、0.62、1.18、0.73。经统计,近5年收到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和与净利润总和之比仅有0.823,说明海康销售回款能力较弱。当然,这跟主营ToB的商业模式有关。
整体来看,海康二季度业绩显著低于预期,且盈利能力下滑比较突出。
我们不禁要问:今年之业绩表现只是海康持续高速增长后的小波折,还是未来低速增长会是常态呢?
02
增长点
海康创新业务主要覆盖萤石网络、机器人、汽车电子、微影、智慧存储、消防、睿影、慧影等八个子业务。2019-2021以及2022H1,营收分别为44.4、61.7、122.7、70亿元,增速分别为64.5%、39%、98.9%、25.6%,占比营收分别为7.7%、9.7%、15.1%、18.8%。创新业务营收占比总体偏小,且高增速有所下滑,短时间内不足以扛起整个业务增长的大旗。
海外业务方面,2019-2021以及2022H1,营收分别为162、177、220、117亿元,增速分别为14.4%、8.98%、24.2%、23.7%,占比营收分别为28.2%、27.9%、27%、31.4%。海外业务是今年上半年主要增加来源,但未来又会如何演化呢?
据第三方机构Top10VPN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00个城市在使用海康威视监控设备,该公司前五大国际市场分别是越南、美国、墨西哥、英国和巴西。
在创40年高通胀+快速紧缩加息+俄乌之战下的能源、电力、粮食、旱灾等危机+新冠疫情之下供应链持续紊乱,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海外主要经济体,面临经济严重衰退的巨大风险。这是其一。
其二,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制裁与围剿,不是短期的,面临海外业务受挫以及供应链短缺的风险。从2018年以来,美国制裁名单已经包括中芯国际、大疆、大华科技、商汤、旷视、科大讯飞、亨通光电、景嘉微、火炬电子、航天晨光、内蒙一机、中天科技等一大批高科技公司,覆盖的领域包括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安防、航空航天等等。从长长的名单来看,美国制裁不是脑袋发热,突发奇想,而是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打压国内科技创新龙头企业。
今年5月4日,据英媒报道,美国正准备对海康威视实施新的严厉制裁,拜登政府已在为这项“与人权有关”的制裁“打基础”,但“最终决定尚未做出”。英媒此举暗示海康威视可能会被列入“SDN清单”。这让资本市场大为惊慌,紧接着2个交易日大跌18%。
SDN清单与实体清单不同,后者只是部分进口设备受到管控,但正常经营并未受到影响。但列入SDN清单,国际贸易就会受到严格管控,这种制裁更具有系统性、产生的后果也更严重。
目前为止,该制裁消息也未经证实,且没有进一步的消息。但这就像悬在海康头顶上的达摩斯之剑,一旦落下对海外业务冲击很大。很显然,海康海外业务接下来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严峻挑战。
国内主营安防业务方面,受到宏观经济明显的压制。总经理胡扬忠在电话会上也直言:国内和国际经济仍处于调整阶段,短期来看可能没有那么乐观,海康威视在各行业渗透的比较广,在很多行业都受到影响的时候,公司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PBG业务以传统公安、交通、司法三个事业部为基础,以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为主。因为这块是对公业务,要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兜里没钱,项目推进以及新的采购需求会受到压制。而恰恰疫情这几年,除了卫生抗疫大笔消耗外,房地产销售下行也让地方财政收入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今年上半年,31省市财政盈余均为负数,包括上海、广东,累计为-55700亿元。
EBG以传统金融、能源、楼宇、文教卫四个事业部为基础,以传统大型企业市场服务为主。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很艰难的时刻。今年7月份,房地产投资、销售、新开工和施工等各主要数据均环比走弱。其中,新开工同比大幅下滑45.39%,销售同比大幅下滑28.88%,环比6月出现腰斩状态。有人感叹,这是30年未有之景象啊!
这仅是其中的一个视角,其实在宏观经济下行大背景下,其他各行各业或多或少也均会受到冲击,自然也会减少安防需求。
SMBG业务以中小型企业市场服务为主。其实,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与冲击会明显高于中大型企业。
从海康主要几块业务来看,当前糟糕的业绩表现很有可能并没有触底。
03
尾声
2020年下半年,市场扎堆抱团炒作各大细分领域龙头,海康自然也在列。张坤、刘彦春、谢治宇等明星顶流经理大势追捧之。到了去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合计增持海康将近300亿元,位列重仓股增持榜榜首。到了Q2,一共有814家公募基金持有海康,累计股数高达13.47亿,占总股本的14.3%。但随着抱团股行情的破裂,公募一路减持,到今年二季度仅剩下352家基金,持仓股数大幅下降至4.86亿股,仓位骤减64%。其中,张坤旗下的易方达蓝筹也退出了前十大股东之列。
公募为首的机构疯狂加仓,海康股价一度飙涨上行,后来不断减仓,海康股价也一地鸡毛,时间上也很吻合。
而在基金经理炒的飞起的时候,海康第二大股东龚虹嘉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疯狂套现将近140亿元。龚虹嘉乃中国传奇投资人物,曾说过:“在我投的项目里,基本十年能有一个结果都算比较快的。”还有总经理胡扬忠在2021年1月一把套现16亿元。很显然,它们都套现在历史的绝对高位,看来一般人是玩不过大咖的。
当前,海康威视PE为18.66倍,位于2010年上市以来历史最低水平。如果单从估值上来看,当前的海康很有吸引力。但基本面恶化,再便宜的价格,市场也不Care,因为成长性才是市场定价最为核心的底层逻辑。反过来想,为何市场会给予如此低廉的估值水平,明星基金经理们为何也不计成本的抛售?
还是那句话,抱着核心资产躺赚的时代过去了。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你看看,机构们夺命大撤退,而散户却在逆流而上,谁会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