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几个值得关注的预期差

格隆汇 2022-07-08 00:01

今天的A股盘面,超出了不少人意料。

原本大家都想着单边上涨了2月多少是调整一下了,但没想到成长股还能继续发飙,但凡概念里带电的,都涨疯了。

17个部门集体喊话促汽车消费,几乎是涉及到的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领域的部门都来了,这种待遇平时极少见到,所以它势能真不是盖的。

不过,除此之外,还是能见到一些弱势迹象,除了昨天的盘中的明显下跌,今天沪指盘中也几次弱势调整,整个A股有近2千只股下跌,足够反映问题了。

当前已经反弹了2个月的A股正面临着这样的局面:最舒服的行情告一段落,开始进入预测变难的阶段,市场开始变得越来越分化。

但这并不是说市场没有机会,相反,它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预期差。

01

市场的近忧

这几天,最让投资者担心的不是A股市场的分化,而是外围风雨欲来的市场波动。

谁也没料到,国际原油这几天大跌得这么干脆,美国WTI原油从120跌回了100以下,看样子趋势短期还在走弱。

其实对原油价格的预测,这段时间的机构的观点都在相互打嘴炮:

上个月,高盛曾发布报告预测布伦特原油价格将触及每桶140美元。

前几天,花旗却说,油价到今年年底可能跌至每桶65美元,明年底要跌至每桶45美元。

所以啊,这些巨头机构的预测都天差地别,可见预测未来是多么不靠谱,更何况我们普通股民?

大宗商品这段是跌更惨,在过去的一个多月,农产品、金属、黑色系、化工材料等大宗商品期货跌幅已超过20%:

其中,夸张点的工业金融材料锡期货,近2个月来一直跌跌不休,从近40万价格高位已腰斩至18万,回到了去年同期的位置。

作为工业之王的铜尽管没跌那么夸张,近一个月几乎就是在跳水式下跌,如今跌幅也有20%。

这种大宗商品大面积持续单边大跌的情况,平时只有出现在真的出现确定性经济危机时候才会出现。

除了原油,国际大宗商品与美股下跌的时间线基本吻合。尽管这次的大跌很大一个前提是此前全球放水太猛导致事先涨太多,为高空跳水提供基础,但这确实也反映了对欧美经济转入衰退从而减少大宗商品需求的担忧。

这方面,美欧这几个月有太多的宏观经济数据在反映这个问题。

尤其是美国势要把通胀关在笼子里的的不断鹰牌加息收水,带动西方经济体被迫加息,让很多市场分析都担心这种“通过加息杀死需求,实现降通胀”的收缩疗法,最终给好不容易复苏的经济重新带入泥潭。

所有这些担忧,都没错!美欧的经济体和它们的市场,确实面临着这些诸多问题。

但是!

对中国市场来说,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尽管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很重要的角色之一,对外贸经济的依赖也很大。但这些国家要解决的通胀问题,不可能只靠自杀式需求收缩做得到,而是更需要保证商品供应的正常运作,即使自家陷入困境一时无法生产,那也要通过外部供应来满足。

所以,这些国家尽管可能短期陷入水深火热,对廉价的中国商品的依赖肯定有减少,但并不会减少太多。

来看一张图:5月份,这些西方经济体都是有不同的贸易逆差,而中国的贸易顺差787.6亿美元,同比增长82.3%(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疫情影响挤压的订单得到释放)。预计6月的数据,依然可以期待一下。

从国内的视角看,很多宏观经济数据的都是显示很强劲的,比如PMI、社融指数等。

这背后,是中国不同于海外的加息收水周期,而是更广泛、更深入的针对性经济刺激,包括货币政策和行业扶持政策都极具诚意。

这种状况,几乎就是2020年同期国家对稳经济、稳信心的一系列重大刺激政策的延续。

总的来看,虽然现在外患很明显,但风险传导过来的影响并不算太大。而国内的担忧也有,但在截至目前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政策扶持刺激,流动性也没什么值得担忧的地方,并且总体继续维持稳健状态是很大概率的。

现在的A股市场,有点时间换空间的意思。

当前是政策刺激和外部订单托底,然后下半年政策潮消退得差不多了,由业绩兑现来托底,同时外围可能也结束下跌或基本稳住,从而外部风险冲击减少,对A股带来积极作用(这里确实有主观预测成分哈)。

这或是筑成国内股市能持续走出逆势行情的主要力量。

虽然经过2个月接近20%的反弹,A股确实面临了局部过热情况,但基本盘不动摇的背景下,大概率只是震荡调整,和继续蓄力等待上攻,跟随外围持续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大。

这不是预测,是依据现实基础的底气。

毕竟如此海量的逆周期流动性定向宽松和政策红利,可不是白给的。

所以,大家没必要对短期外围波动太担心,只要遵循交易的真谛,按“计划行事”,没啥可焦虑的。

02

几个值得关注的预期差

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当期的市场处于深度的政策市阶段,也就是围绕各种海量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形成一条条炒作主线。

这其中,最长最粗的几条是碳中和大时代下的光伏、新能源车产业链,扩投资战略下的新老基建、促消费政策下的新消费、补贴消费和线下疫后消费。

这其中,市场对光伏和新能源车产业的热炒实际已经非常深入了,但它的预期差还有一方面大家没想到,那就是候补资金和踏空资金的进场。

在二季度的这一波反弹中,当时很多机构对未来的预测还倾向保守,很多主力资金还对3月的诡异暴跌惊魂未定,导致出于避险观望心态并没有太多入场。

同时,很多权益类基金也不敢发行,缩量很大,一副被吓坏的样子,反映了机构对市场的未来不看好。

但近期,随着A股独立行情不断走强,很多机构的观点发生大幅逆转,从看空观望到明确看多,这将意味着接下来我们有可能看到很多基金发行又提速了。

近1个季度,A股很多基金的表现令人惊叹,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赚钱效应,甚至大多数都是集中在成长股,显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拥挤交易。

现在,有很多股民已经按捺不住心态,再度出现了一些喊话“教基金经理做事”的迹象。

其实,前阵子有不少绿色经济概念基金如碳中和基金、新能源相关的策略基金在发售,明明白白就是冲着这个大概念来的,规模没统计过,但绝对不小。

另一个是之前出逃观望的而踏空了这波行情的大量资金,也在蠢蠢欲动认错入场,包括公私募,规模更大。

所有这些,或主动、或被动地不断聚在一起,给这些赛道板块带来极强的资金支持,最终形成大家之前一直在讨论的抱团效应。

业绩的确定性和爆发式增长大家都其实充分预期,但对资金抱团的预期,还远不够。

这最终会导致这些板块,如之前的大消费那样,易涨难跌。

这是成长股最大的预期差。

扩投资下的新老基建的逻辑也差不多,但这是政策红利带来的业绩预期差。

在工程建筑、水利工程、城市非地产基建等老基建领域,和风光电产业链的新能源体系、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升级三大方向的新基建领域方面、除了新能源体系外,其他几个方向还有非常巨大的增长预期差。

这些,可以在已经到来的中报业绩上可以看到。

7-8月是每年A股中报的披露期,也是市场对一年收成如何的第一次大预判,尤其叠加今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与逆周期调节政策的较量,所以中报的信号尤其关键。

截至目前,A股已经发布了超过130业绩公告,尽管相对还较小,但蛛丝马迹已经非常明显了。

根据业绩数据显示,二季度盈利虽然仍然集中在产业链上游,比如新能源(锂电材料、光伏、锂电设备)、高端制造(军工、半导体设备/材料/IGBT)、医药(新冠疫情相关产业、CXO)、资源品(煤炭、新能源金属、氟化工/化肥)等四大方向。

但其他领域的边际上已经出现一些变化信号,比如上面说的基建和消费。这些变化来自政府资金和补贴降费带动的投资扩张,促消费政策带来的可选消费业绩逐步回升,以及疫后线下消费的业绩预期边际回暖。

此外,还有部分医疗医药企业也有不小预期差,逻辑在估值修复叠加业绩的边际改善。

这些方向中,肯定也存在不少有可观的布局机会,值得深入挖掘。

03

尾声

昨天,中信证券发了一个对上半年市场走势的一些反思,其提出了一个问题:“交易的真谛是什么?”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预测”,因为预测对了,就意味着赚钱,预测能力就是研究本事的证明。

但很多时候,在影响因素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人都不可能持续做到正确的预测,它只能是一个概率问题。

所以切实来说,交易的真谛应该是“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这是任何入市稍有时日的股民都听到过的基础道理,理解起来就是字面的意思,谁都懂。

但对散户而言,道理很简单,做到却很困难,就如知道保持身体苗条健康的方法是要减肥和锻炼,但超重的人依然到处都是。

但真实的市场不就是这样吗?成功者从来都不是轻易炼成的,不然哪来的韭菜?

就笔者看来,目前市场确实面临一些新的风险挑战,但如果看清楚了一些逻辑主线,然后遵循交易的真谛,其实并不会感到任何焦虑。

未来确定性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