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码!多家机构看好该赛道
外资持续做多中国股市,上半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A股718亿元。其中,增持规模最多的公司有隆基绿能、国电南瑞、阳光电源、汇川技术、长江电力、招商银行等。
北向资金上半年减持规模最多的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五粮液、爱尔眼科、格力电器等。
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入最多的行业为:食品饮料(32.93亿元)、银行(31.07亿元)、交通运输(13.71亿元);流出最多的行业为:家电(-15.42亿元)、有色金属(-11.92亿元)、通信(-8.43亿元)。
北向资金占行业总市值比重上升较多的有食品饮料、银行。
1政策加码,多家机构看好大消费
今年以来,政策持续加码促进消费复苏。
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5月31日,国务院出台《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对文化、旅游等困难行业给予更大力度支持。
6月14日,商务部等11部门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从6个方面明确要求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
在政策加码背景下,多家机构在中期策略报告中称:下半年看好消费行业。
财通证券:大消费核心资产便宜筹码值得珍惜,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减弱,消费逐步回暖,大消费类核心资产的中长期配置价值愈发凸显,北上资金持续流入大消费,底部便宜筹码值得珍惜。站在当前时点,展望未来6-12个月,大消费类核心资产在中国巨大内需市场的拥抱下,有望获得海外资金持续青睐,可重点关注消费领域的核心资产。
国泰君安:需求逐步回暖,消费行情迎来配置起点。2022年3月以来,消费板块的韧性凸显,对于利空明显钝化,尤其是在盈利预期大幅下修的3~4月,相对其他指数仍有超额优势。
申万宏源:展望全年,针对消费,疫后复苏是投资主线,随着消费场景的环比恢复,我们中长期仍看好行业空间大,治理优秀的成长型公司;二季度疫情限制消费场景,成本压力延续,短期可布局成本下降明确,业绩具备一定弹性,估值具备安全边际的公司。
2
历史上消费股的三轮超额收益行情
从历史上来看,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白马股走出了三轮超额收益行情,分别是:1.2009-2011年,“四万亿刺激”过后的财富效应带动了2010-2011年消费白马行情;2.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外资流入叠加消费升级驱动消费白马股跑出超额收益;3.2019-2020年,消费作为核心资产成为机构抱团股,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强化了消费的确定性溢价。前两轮消费的超额行情主要来自政策与盈利驱动。2009年的居民财富效应、2016年的消费升级、棚改货币化与供给侧改革等因素带动了消费板块业绩的提升,在市场整体下跌的背景下消费板块仍然逆流而上,同时外资流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第三轮消费占优行情中,消费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配置型资金偏好推动确定性溢价。2009-2011年政策刺激与宏观经济企稳为消费复苏奠定了基础,消费白马行情从2009年的汽车家电向医药、白酒等板块扩散。代表行业:白酒行业需求迎来量价齐升,医药符合战略新兴产业政策扶持方向,医保体系建设带动了需求增长。代表公司:贵州茅台、洋河股份等等。2016-2017年供给侧改革、外资流入叠加消费升级驱动消费白马股跑出超额收益,市场风格切换至大票+高ROE价值行情。代表行业:2015年白酒行业迎来复苏,中高端白酒更充分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与提价;棚改货币化也释放了消费潜力,家电板块也迎来了产品结构升级与行业景气回暖。代表公司:茅五泸、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2019-2020年内外部冲击之下,公募权益与固收基金以及外资稳定流入带来了消费板块的确定性溢价行情。代表行业:食品饮料、服务与医药生物等行业表现更为突出,消费龙头股因高市占率、业绩确定性以及规模效应等特征被赋予了更高的估值弹性。代表公司:贵州茅台、中国中免等。3
消费行业细分领域投资逻辑差异
消费类ETF品类很多,有食品饮料、酒、农业、养殖、家电、旅游、影视等。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和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大消费行业,细分领域投资逻辑差异大。
比如近段时间以来,旅游等相关板块持续走强,周五在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却全面降温,颇有利好落地的味道。
梳理A股过去2年的情况,比如云南旅游、丽江旅游等相关企业,股价从底部起来许多都翻倍,与2018年时股价相当。再比如航空公司,疫情后走势也远强于同板块H股。而A股的餐饮及调味品行业中的龙头公司,支撑力度也非常强,甚至看不出受疫情的影响。
这也是大A的特色之一,快速下跌后往往有困境反转的资金在支撑,而利好出来后经常呈现利好落地的情形。
对于消费相关行业,虽有政策和基本面边际改善的情况,但后期能否继续维持强势,更需要关注具体细分领域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上一个新台阶,恢复甚至超越疫情前,否则还要提防属于炒作预期的博弈游戏。真正能支持长期逻辑的,需要企业内生的持续性增长,而非预期博弈。
检验企业优秀与否,更在于企业在遇到危机后,长期业绩是否仍能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