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RNA肿瘤治疗药物合作看嘉和生物-B(6998.HK)底部反转逻辑
6月24日,一则关于mRNA合作开发的公告,将嘉和生物当日股价高开超20%。根据WIND数据显示,在近一个月时间,嘉和生物累计涨幅达到44.1%。
作为全球创新药玩家,嘉和生物这波反弹的逻辑是什么?是否构成底部反转的信号?
图表一:嘉和生物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收盘
为何看中mRNA领域?
mRNA,是通过“翻译”指导蛋白质的生产,广泛应用在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治疗药物等领域,正在成为新兴生物科技技术方向。
根据Pubmed数据统计显示,预计2035年全球mRNA市场总体规模达到230亿美元,其中用于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0-50亿美元。反观国内市场,随着mRNA技术积累逐渐成熟以及资本市场助力,mRNA技术也正在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图表二:mRNA技术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Pubmed,中泰证券,格隆汇整理
作为布局前沿生物科技的嘉和生物也正是看中了mRNA技术强大的发展前景,所以才选择艾博生物签订合作协议。艾博生物是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的企业,目前已经拿到新冠mRNA疫苗《药品生物许可证》,可以称之为国内在mRNA疫苗领域研发的领头羊。
而从公司公告可以看出,嘉和生物与艾博生物强强联合,并不止于mRNA疫苗领域的开发。根据双方协定条款,双方共同开发方向为具有全球创新性的mRNA产品以及相关药品。双方将基于嘉和生物抗体开发平台,与艾博生物旗下mRNA技术平台结合,合作进行肿瘤治疗的mRNA药物的探索研究。
对于嘉和生物而言,此次合作意义非凡。肿瘤仍是全球人类健康杀手之一,药物需求亟待解决。当前抗肿瘤药物治疗方式正在加速推进,从早期的手术放疗、化疗、近年来火热的抗体药物治疗,到快速发展的双多抗和免疫治疗,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水平也正在引领时代潮流,惠及更多患者。而布局mRNA技术,有望帮助嘉和生物运用不同的技术形式管线,在肿瘤治疗领域挖掘更有潜力的早期创新产品,攻克难治性肿瘤难题。
释放底部反转信号
然而,公司与艾博生物合作仅是公司在全球创新研发布局中的一环。伴随着2022迈入下半年,公司集齐天时地利人和,正在释放底部反转信号,值得关注。
首先,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投资进入“击球区”,具备“天时”条件。
随着新冠疫情缓和后,多地开始复工复产。其中,嘉和生物作为上海市第二批复工复产白名单企业。公司在疫情期间坚持项目推进,疫情恢复期间复工复产更加快速高效。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开启后疫情时代修复行情。多家券商机构指出,当前投资主线可以关注安全边际高,确定性高板块与优质个股。
其中,医药板块随着“医药牛市估值消化+疫情受益估值消化”因素叠加下,估值泡沫已经出清。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收盘,医药生物指数(000808.CSI)PE(TTM)为31.75倍,低于机会值32.92倍,接近过去十年低位,投资机会开始显现。
图表三:医药生物指数PE/PB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收盘
其次,从政策面上看,多个政策利好出台,鼓励创新药企发展,行业发展确定性强,占据“地利”优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格局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所教授刘煜辉曾指出,在这样的变局环境里,“唯有确定性可以穿越情绪波动。确定性是稀缺,溢价部分。”
回到医药板块,当前国内经济结构持续调整,而我国医药产业又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存在逆向剪刀差,比较优势强化,在这种确定性下也将暗示着长期机会。
例如,今年1月,国家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持续健全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大力推进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医药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
而在最新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
最后,从公司基本面上来看,多个维度符合底部反转信号,符合“人和”逻辑。
短期层面,从财务情况上来看,存在估值错配问题。根据公司2021财报显示,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2.01亿元,已经远超于公司目前市值2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7.94亿元)。在未将公司在研产品管线的价值进行计算的前提下,现金>市值,很显然市场并没有认识到公司的内在真正价值。
中长期层面,从研发情况来看,公司主要围绕肿瘤免疫周期为中心的产品管线组合,涵盖全球前三大肿瘤靶标(乳腺癌、肺癌和胃肠道肿瘤),多款研发产品为全球FIC/BIC,研发布局具有前瞻性,实力强劲。
目前,嘉和生物用于拥有共计15款产品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其中1款产品已经实现商业化(GB242,英夫利西单抗,佳佑健®),1款产品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受理且被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优先审评(GB226,杰洛利单抗,艾比宁®)。
据了解,公司首席科学家韩淑华博士在肿瘤免疫、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嘉和生物的早期研发也正基于团队对靶点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机制的深入理解,进行了多维度的FIC/BIC潜力的创新探索。
图表四:公司围绕肿瘤免疫周期的在研产品组合策略
数据来源:公司2021年报业绩展示资料,格隆汇整理
而在早期研发项目上,公司剑指具备FIC/BIC潜力的靶点和项目,从而做到“源头创新”。
以抗体药物领域为例,早在创新药企开始“内卷”单抗时,嘉和生物就将目光锁定在了更加前沿的双抗、三抗等多抗体药物研发,从而做到全球差异化创新研发。目前,公司已经拥有5个潜在FIC/BIC 双/多抗分子发现项目启动,预计2022年将至少有1个潜在FIC/BIC管线进入IND-enabling阶段。
其中,嘉和生物研发的GB261是一款针对CD20及CD3的差异化双抗,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适应症。其差异化具体表现在其是首个与CD3结合的亲和力极低的T细胞衔接器,并具有Fc效应子功能。
从临床进展来看,GB261全球研发进展迅速。2021年10月,公司已经在澳大利亚开展首次人体临床试验(FIH),实现首位患者给药。2022年5月24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I/II期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当前,全球市场并没有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适应症的双抗药物上市,嘉和生物拥有先发优势。
此外,嘉和生物所设计的GB263T近期也是频传喜讯。GB263T是一种靶向EGFR及两种不同cMet表位的三抗,针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其具有高度分化的设计,可以同时抑制原发性及继发性EGFR突变及cMet信号通路。2022年5月18日公司在澳大利亚开展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FIH)实现首位患者给药,2022年6月2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根据公司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体外研究及体内动物模型实验中已经证明了GB263T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并且与靶向EGFR/cMet双抗类似物相比,GB263T具有更强的受体内化能力和更加的疗效。
未来,公司拥有一系列产品即将进入里程碑事件,内在价值有望重塑。对于创新药企而言,每个研发进展,尤其是里程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公司股价的催化剂。根据公司在2021年报中披露显示,公司未来即将迎来一系列重磅进展。伴随着研发不断落地兑现,公司估值有望迎来回升。
图表五:公司近两年重大里程碑事件
数据来源:公司2021年报业绩展示资料,格隆汇整理
小结
《周易·否》提出“否极泰来”,即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医药板块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延续小长牛走势,让众多投资者爱上“吃药”行情。然而随着2021下半年后,集采政策风险加速落地叠加外部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恐慌情绪加速,18A企业更是迎来了无差别的情绪加估值的双重杀跌走势。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医药产业的消费红利、创新红利、工程师红利依然存在,并将延伸至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制造与国际化,其中定会有优质创新药企脱颖而出。
而当前的嘉和生物,在长坡厚雪的创新药赛道中独具慧眼,在市场普遍关注mRNA疫苗领域时,已经其延展到更为前沿的肿瘤药物治疗方向,在早期研发领域与艾博生物的合作。研发上,公司未来更将有一批在研产品陆续落地兑现。而其商业化产品也选择与其他药企强强联合实现市场推广。
如此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秀质地,如今却总市值低于公司现金值。这个被市场错配标的,嘉和生物难道不值得一观吗?
- 嘉和生物-B(0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