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领域最隐秘的一场战争
如果没有电动车,澳洲还有南美那堆白色粉末,只能继续用来做玻璃、陶瓷,但是世事就是这么戏剧性,特斯拉的横空出世,带动了电动车的全球大流行,最开心的,除了电动车厂、电池厂,当然也少不了锂矿厂。
作为动力电池最重要的上游原材料之一,锂矿一时间“山鸡变凤凰”,商业界也一点不吝啬对它的恭维,新时代的“石油”、白色“钻石”、新能源宝藏,可能是幸福来得太快,下游需求的井喷,使得锂矿(锂盐)突然间“洛阳纸贵”,碳酸锂的价格竟在短短一年内疯涨到没朋友。
引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先生都惊叹:“碳酸锂居然可以在去年一年当中增?10倍!”
而工信部更直接,组织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一司,会同发改委价格司、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分别于3月16日和17日组织召开锂行业运行座谈会、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并将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镍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会议后,锂价止住了疯狂上涨的步伐,并有所回落,但现在碳酸锂仍然超过40万/吨,对整个电动车产业链利润的吞噬也还在继续。
道理很简单,供应上不来,价格就下不去,下游也只能干着急,谁让人家里有“矿”。
不过,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01
谁在卡电动车脖子?
在电动车行业,整车厂、电池厂一向是老大级别的存在,在议价权方面,通常只是它们压制供应商,很少有供应商能够反制。不过,从去年开始,这种局面被打破了,先是大家都知道的缺芯问题,车厂集体去抱着芯片厂大腿,后有锂盐涨价,搞得车厂、电池厂都苦不堪言。
为什么?
锂盐在整车成本的占比并不高,一辆20万成本的电动车,锂盐的成本在4000-6000元,比例只有2-3%,但是碳酸锂价格成倍成倍地涨,假设锂盐在整车的成本增加一倍,其他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汽车的成本就会飙升至4000--6000元。
这笔钱与整车成本相比,依然微不足道,但问题在于,一辆车的净赚,也就是几千块,德国大众算汽车界的翘楚,每辆车的净利润也不到1万(人民币),除了特斯拉,大部分电动车厂商都还处在亏损状态,长城的欧拉车型就因为顶不住上游材料涨价,卖一辆亏一辆,最后干脆停产,高企的锂价,已经卡住了整个电动车、电池厂的脖子。
从涨幅上看,碳酸锂价格不仅远远抛离上一次的周期,而且顶峰也3倍于上一次,动力电池的生产离不开锂盐,锂盐价格再高,电池厂也还是要硬着头皮上,最后的结果,是电池厂、整车厂都被高价锂盐绑架,除了利润被吞噬,得明知道会影响销量,还得去涨价。
即使强如特斯拉,也只能吐槽,马斯克就公开表示:“锂价已经涨到疯狂的水平,特斯拉或许不得不直接展开大规模的开采和精炼业务,除非成本压力有所缓解。”宁德时代一季度的业绩出现下滑,锂盐涨价过猛的影响是重要原因,董事长也公开吐槽锂价过高。
都说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咽喉,谁掌握了电池,谁就间接控制了电动车,还没听说电池的咽喉是啥,但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大佬们算整明白了:原来一直觉得平平无奇的锂矿,才是卡住整条产业链脖子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向高高在上的产业链话事人,他们没理由被一堆白色粉末这样子卡住脖子。如果说大佬们以前买矿只是蜻蜓点水,做做姿态,这一次锂价疯涨,无疑坚定了他们要把手伸向上游锂矿。
昨天,就传出比亚迪有意洽购6个非洲锂矿的新闻,虽然公司不予置评,但逻辑上非常合理,因为锂矿不在自己手里,只能做砧板上的肉,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任由锂盐厂继续满世界收购锂矿,等到这些矿产资源被少数巨头垄断,那电池厂的日子会比现在还要难过,到那时,电池厂才真叫摆在砧板上的肉。
事实上,除了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头部动力电池厂商,甚至一些车厂,也都已经躬亲入局,买矿、买矿再买矿,为的就是自身产业链的安全。
只是,另一边的锂盐厂,面对来势汹汹的下游公司,会作何感想?更重要的是,它对现有锂盐格局又会产生哪些微妙的变化?
02
锂矿大比拼
作为资源型行业的延伸,锂盐公司比拼的,归根结底还是谁家的矿多,因为面包做得再好,没有面粉,结果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锂盐厂就开始大量买矿,囤积战略资源,过程虽然跌宕起伏,但最后都证明是对的,特别是过去一年,手握大量锂矿的厂家,业绩都翻了好几倍。
问题就在于,现在下游客户纷纷染指上游,锂盐厂即使家里有矿,就一定能高枕无忧吗?
绝对不是!
首先得承认,电池厂们自己开矿的概率不会很高,因为自己去做,其实不会很划算,他们真正的算盘,是平抑过高的锂盐价格,以及在和锂盐厂的谈判中获得更多的筹码,从而减少高价对自己利润的侵蚀,重新掌握主动权,当然也不排除哪天被逼到墙角,自己亲自开挖掘机上山下水去采矿。但无可否认的是,传统锂盐厂的议价权会因为下游客户的入局而有所削弱,锂盐厂“豪横”的日子,离结束越来越近了。
从大趋势上看,现在过高的锂盐价格,很不合理,迟早会回归,而且是以大跌价的姿态回归,相关方对比亚迪收购非洲锂矿的测算,每吨碳酸锂的装车成本在20万以下,不到现在碳酸锂现货价格的一半。
不过,从供需角度看,这种回归还要耗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做一下简单的推算,上一个周期的锂矿产能出清在2020年上半年见底,行业复工复产,要3年左右,这样算下来,2023年产能才会重新上来,加上疫情、地缘政治事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时间还有可能往后推。另一面,需求则一路处在增长状态,中国今年的电动车产销量,乐观的估计是增长60%,全球的增长预期也相当乐观,供需矛盾一时半会还很难得到有效缓解。
当然,价格疯涨到现在这个份上,还有恶意囤货、炒作的因素,中间商就不用说了,他们有动机这样做,即使是锂矿开采、锂盐生产商本身,也有动机这样做,因为相比于扩产提量获得业绩增长,减慢扩产步伐,人为地加剧供需矛盾,再收涨价的红利,岂不更好?
要知道,扩产是得真金白银投钱,资本开支不会少,但涨价,是什么都不用做,呆坐家里就能数钱。虽然监管发力,锂价暂时止住了上涨步伐,但它能够做的,也就是打击中间商囤货的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实现锂价合理回归,还是需要供给端放量,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上游放弃小算盘,加快扩产步伐?
看来也只有下游客户亲自上场,才会形成震慑作用,毕竟,锂矿杆子里出政权,不直捣黄龙,就无法扭转战局。
这场电动车领域最为隐秘的争夺战,说白了就是要抢占产业链的话语权,谁掌握了这个话语权,谁就能够赚到更大的利益。可以预见的是,出于对产业链安全以及成本控制的考量,未来电池厂甚至整车厂,入局锂矿的趋势不仅不会减弱,只会进一步加强,直到他们认为已经收获到想要的话语权为止。
相反,现有锂盐厂的话语权则会进一步丧失。当然,锂盐厂也并非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因为他们手握大量的矿产,最终的结局,会是新的均衡状态的出现。
03
锂矿VS锂盐VS下游
哪个更值得押注?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锂矿和锂盐厂处于顶峰,这个已经是市场的共识。
以赣锋为例,从已公布的业绩情况,以及最近的股权激励来看,公司对未来3年的盈利情况,增长预期并不高,算下来,2022-2025年的业绩考核目标分别为80亿、100亿、100亿、100亿,除了23年有增长外,24、25年基本处于持平状态。
换句话说,公司对于今明两年的增长还是有信心,但再往后,则以看平为主。从中也可以看出,锂价今年继续维持高位,可能性还很大,真正实质性进入下行通道,可能是明年的事了。再往后,公司想要维持业绩,更多的要靠产能扩张来实现了。
当然,日后锂价如何演化,究竟是赣锋的产能扩张更快,还是锂价下滑的速度更快,现在还不能下结论,只能一步步等待时间去验证,如果最终是锂价下滑速度更快,那赣锋业绩暴雷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产能扩张符合预期,能够很好地抵消价格下滑,那赣锋要维持现在的利润水平,倒不是难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现有高基数的情况下,在大幅增长,机会非常小。
所以,押注锂矿或者锂盐,并非好的选择。不过,贸贸然做空,甚至动用衍生品去做空,也不是好选择,因为供给没有大量释放,价格没有大面积下滑的情况下,做空会很磨人,很多时候会顶不住压力而放弃,等不到真正的黎明。何况,赣锋的股价相比高峰期,近乎腰斩,一定程度上也释放了高估值的风险。
相反,这一年多来,深受高价锂盐困扰的产业链各方,会显示出更好的投资价值,因为随着锂价一步步走向合理回归,成本端的压力会减轻,利润增长会重回正轨。当然,我们只是针对锂盐对成本的压制来说,实际上,产业链公司的成本影响因素还很多,如果其他成本因素不变,锂盐成本的下滑,对公司业绩是利好,但如果其他因素同样发生变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因为处于电动车这个成长赛道,锂盐的投资价值是有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的周期变化,毕竟,资源型的公司,周期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周期高位撤退,在低位布局,是周期股一以贯之的策略。
也只有坚持这个基本策略,你才能够少踩雷,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