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对中国的投资长期而坚定——专访通用电气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

国际金融报 2019-10-21 14:59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灯,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是高科技工业公司通用电气(GE)的创始人。从能源、医疗、航空等垂直业务部门到金融、研发、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等横向职能部门,如今的通用电气已经是一家多元化跨国集团。

GE与中国的联系同样源远流长。早在1906年,GE就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是当时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公司之一。目前,通用电气所有的工业产品集团都已在中国开展业务,而中国也是GE在美国本土以外的最大单一国家市场和重要的战略市场。

通用电气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带动了GE的战略转型,使GE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外资营商环境一直在改善

在黄浦江畔的杨树浦路2800号,伫立着一座高达105米的烟囱,这个昔日上海滩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最早的发电厂之一———杨树浦发电厂。

始建于1911年的杨树浦发电厂在1921年迎来了两个庞然大物———漂洋过海而来的两台18MW GE蒸汽发电机组。1923年,杨树浦发电厂成为远东第一大火力电厂;1949年,杨树浦发电厂的发电量已经占到上海发电量的76%、全国发电量的10%。

100多年过去了,黄浦江水依然惊涛拍岸,但杨树浦发电厂这个英国传统城堡式厂房外的世界,却早已翻天覆地。在节能减排、低碳能源的大趋势下,杨树浦发电厂走到了百年寿命的尽头,而GE与中国市场之间形影相守的故事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GE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北京奥运、“蓝天保卫战”、国产C919大型客机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等多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通用电气深切感受到的,是中国政府在践行“对内外资一视同仁”方面的努力。段小缨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外资营商环境一直在改善。“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政府充分考虑了各类市场主体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所需”。

“中国政府在原先为外资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自贸区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简化外商投资监管方式,以极高的服务意识为GE这样的外企提供了在华发展的大力支持。这些持续的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商进一步投资的决心和努力。”段小缨说。

“一带一路”是全球战略重中之重

从国际层面看,中国也在不断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及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段小缨表示,“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GE这样的外企与中国EPC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EPC是基建行业的一种常规模式,主要应用于能源、交通,以及建筑等领域。EPC即工程(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建设(Construction)的缩写,是指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发包人(即业主)不应过于严格地控制总承包人,而应给予其在项目建设中较大的自由。所以,相较传统承包模式,EPC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克服后续各环节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且有利于明确质量责任的主体。

1996年,GE与哈尔滨电气集团组成联合体,合作开发了巴基斯坦乌奇联合循环电站项目,这是通用电气在华的第一个EPC模式合作案例。作为中国EPC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GE从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到与中国企业一起开拓市场,已成功与超过30家EPC企业合作,为超过70个海外市场提供全球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而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利用GE全球网络资源、技术和融资实力,以“联合市场开发、联合投融资和联合运营”的“三大联合”合作战略,结合以及构建“一带一路”生态圈的理念,是GE与中国EPC合作伙伴实现共同发展的根基。成为中国EPC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全球合作伙伴也一直是GE中国及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段小缨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GE与中国EPC企业20多年的合作里,我们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了超过38GW的电力,加上截止到2018年底签署的订单以及在建项目,这一数字将达到58GW。而在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南和案例》中,GE和中国机械工程公司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目标,共同开展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取得积极成效,并被收录为中外企业合作的最佳案例。”

全面本土化至关重要

对于在华发展的外企来说,做好本土化至关重要,但对GE来说,要做好一家成功的外企,需要的是全面本土化。

段小缨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本土化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仅需要跨国公司总部的支持和承诺,也需要公司在运营所在地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都有本土化经营能力、策略和决策权,在人才培养、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采购等各领域开展本土化建设,深耕本地市场。”

以燃气发电为例,目前GE发电在中国的秦皇岛、沈阳、上海和杭州等地都布局了生产基地,在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及哈尔滨、香港等地设有办公室,仅是燃气发电就有1100余人的在华专业团队,并与哈尔滨电气集团就发展重型燃气轮机本土生产和服务能力成立合资公司。

段小缨认为,全面本土化布局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还能为客户降低等待和服务的成本。“GE发电沈阳工厂,每年可生产150套燃烧室部件及30余套动静涡轮叶片,可在8小时内快速响应客户,从产品出厂到客户仓库,仅需要三天左右。而GE亚洲区疑难问题技术支持团队可实现每天‘7×24小时’的无时差技术支持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土化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GE克劳顿领导力发展中心还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的中国合作伙伴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涵盖领导力、项目管理、技术、项目执行、合规经营以及投融资等主题的培训课程,而该培训中心的上海分部也是克劳顿全球最大的海外校区。

段小缨告诉记者,“克劳顿平均每年在中国为各界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培训500余人次,所达成的伙伴关系且已渗透到GE各个业务集团的发展之中,成为GE实现全球客户串联、共享行业洞察和管理经验的独特优势。”

事实上,作为通用电气国际业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本身也是GE(中国)第一位来自中国本土且是第一位女性CEO。外界认为,这也代表了这家外资企业对中国籍管理人员以及职场女性的肯定。

对中国的投资长期而坚定

随着本土化战略不断推进,GE在航空、医疗、能源等业务板块及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应用等领域,均获得了持续性增长。

目前,GE在华拥有近2万名员工,在全国30多个城市设有30多家制造基地和30多家合资企业。2018年,GE在中国的订单额超过80亿美元。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步入新常态,段小缨认为,中国经济是在朝着高质量发展转型,带动了清洁能源、可及医疗、城镇化、“互联网+”、“一带一路”的市场需求。

“我们对中国的承诺和投资是长期和坚定的。”段小缨说。

在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的背景下,段小缨表示,GE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与发电企业和中国地方政府合作,不断开发适合中国市场、能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产品阵容和服务模式。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风力发电占电力总装机比重已超过7%,成为仅次于火电、水电的第三大电力来源,其中,海上风电已经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而由于广东地处南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发展资源和优势,所以近年来,广东省也高度重视海上风电的发展。

按照2018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全省规划海上风电场址23个,总装机容量66吉瓦,以打造万亿级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

2019年7月,作为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发展区域清洁能源、建设“一带一路”,以及实现产业创新升级而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的一部分,GE分别与广东省揭阳市政府和广州开发区签署了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协议。

未来,段小缨认为,GE在清洁能源、城镇化、可及医疗、“互联网+”、智能制造、“一带一路”,以及数字化应用等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鉴于在这些领域已有较好的基础,GE(中国)也在不断推动相关合作投资,携手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引领生产力变革。”段小缨说。

“放眼未来,我们相信中国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外商进一步投资的决心和努力,也期待中国政府能持续地提升营商环境的公平透明和可预期性,实现内外资一视同仁的目标。”段小缨说。

(国际金融报记者 赵璐)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