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袁老去世一周年:越来越饥饿的世界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已没人记得哪年哪月的某个下午,在田间,一位老人,背上背着斗笠,腰间挎着镰刀,走在稻田的田埂上,他和人谈起话来,总是一副洒脱童真的模样,给人一种春天般的温暖。
他多少次拈开稻穗,剖开稻谷的胚胎,寻觅天然不败的雄性不育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升日落,星起星沉,几十年历尽辛苦。
他曾经梦到过这样的景象:禾苗长得像树一样高大,稻穗像苞米一样饱满,他悠闲地坐在禾苗树下纳凉。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培育出更高产的稻种,让天底下,人世间,再也不要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这幅景象早已成真。
只是,在袁老离开的这一年,全球70亿人口,除了中国14亿人和发达国家的15亿人,其他地区的粮食安全更加没有了保障。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而且越来越饥饿了。
01
“习惯”饥饿
此时此刻,我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若偷懒一点,可以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就像那些可以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的算命术语一般,这句话用在哪里都有道理。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发出警告: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能源、粮食与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人类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
从印度到南非再到洪都拉斯,在对饥饿的担忧中,抗议活动甚至抢劫已经在封锁中爆发。
尼日利亚破落的街道上,一个又一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工作,只能委身黑帮和恐怖组织的魔掌。可是,恐怖主义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又加剧了当地的饥饿。
饥饿—冲突—更饥饿,形成了死循环。导致当地的饥荒与军事冲突一直无法消除,但也渐渐趋近于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当地最强大的军阀压制下,冲突虽不可避免,但已经可以扼制在一定范围内。当地居民,或许早已习惯了时不时传出的枪声。
一旦饥饿人口大幅增加,打破了这个平衡呢?
毫无疑问,那些本就存在冲突的地区,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暴力,乃至改变现有的秩序。
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数据,2016年,全球严重缺粮的人口是1.08亿,2017年是1.24亿,2018年是1.13亿,2019年是1.35亿。基本都在一亿多波动。
如果说得冷漠一些:世界早就习惯了有一亿多人处于饥饿的状态。各种慈善机构和跨国集团,也早已习惯每年救济这么多难民。
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早已适应了一种常见的状况,可以在此之上保持稳定,并形成了一定秩序。
可俗话说得好,人失其常,无病自亡。
但从2020年开始,全球严重缺粮人口这个数值开始发生剧烈变化,达到1.53亿。2021年,再度增加4000万至1.93亿。
到今年,饥饿人口在2亿以上几乎是可以确定的,忽然翻了个倍。不论是维持多年的稳态、政治制衡还是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其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会出问题。
02
催化剂
2022年的世界,是一个比烂的世界,已经回不去从前。疫情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二战后维系大半个世纪的国际体系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发生的乌克兰战争则是催化剂。
根据最新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地缘冲突暴露了国际农业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本质与脆弱,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国际小麦价格已涨超60%,来到历史最贵区间。
报告很长,但有一个核心观点:今年肯定有粮食危机。
虽然发达国家的零售和食品分销系统是有组织且自动化的,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更容易受到供应链影响。
他们通过卖资源来赚取外汇,用外汇购买粮食。而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萎缩,这些国家的外汇不够用了,粮食问题也会随之出现。尤其在地缘战争的黑天鹅下,这个问题愈发尖锐。
因为战乱,多达30%的乌克兰农田已成为战场,而且随着数百万人逃离这个是非之地,能下地干活的人几乎找不到。而每年4月份,是春耕之季,这个时间已经错过,人类正在承受接下来的恶果。
5月18日,乌克兰农业部长索利斯也在国际会议上表示,今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可能下降50%,要做好每吨小麦从430美元涨到700美元的准备。
目前,乌克兰沿海的所有港口都已经被封锁,即便能够生产粮食,也无法运输出去。忽略军事与政治因素,因为局势太烂,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运输提供保险。而没有保险,物流企业不会愿意接单,无论是海运还是陆路运输,皆是如此。
供应链就这样被切断了。
至于俄罗斯方面,自从被踢出SWIFT,即便粮食产量不受影响,也没法进行交易结算出口粮食。同时,俄罗斯还提供了全球15%的化肥,当世界各地的农民准备播种之际,没有化肥该何从下手?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高度依赖俄罗斯钾肥与氮肥,有的甚至百分百从俄进口。这样大的市场份额,很难再短时间内被填补,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最终动摇粮食安全。
毫无疑问,以上种种原因相互叠加,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国际粮食市场进一步恶化。
有粮运不过去,运过去了又买不起,自己种粮则没有化肥,这是本轮粮食危机的核心特点。
03
危机的本质
什么叫粮食危机?并没有准确定义。
一般认为是粮食短缺,价格大涨,导致很多人的收入不足以支付食品开支而挨饿,严重的甚至陷于饥荒。
自25万年前,智人从树上爬下来,开始了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形态。而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却是离“粮食危机”最远的时代。
而在有据可查的饥荒记载中,20世纪发生的饥荒次数居然是最多的。其中,非市场经济国家发生饥荒的频率最高,这绝对不是巧合,也非常不合理。
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浪潮,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整个世界也并不缺粮。
仅以最近几年来看,全球粮食产量连连攀升,2018-2021年,分别为26.5亿吨、27.1亿吨、27.8亿吨、28亿吨。不算水果、蔬菜和肉类,2021年人均可支配粮食为710斤。
地球实在太大了。如果不考虑战争因素,就单一粮食品种而言,全球所有种植区同时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或者说几乎不存在。
就像美国因大旱而导致粮食减产,中国这边却是风调雨顺,产粮连增。根据USAD数据,美国因大旱预计减产玉米4000万吨,减产降幅为13%,但中国和其他地区却因气候良好实现2400万吨增产。最终,全球玉米仅减产了1600万吨,降幅为1.95%。
所以,就全球来看,粮食总产量只是小幅下滑,为什么会酿成粮食危机呢?
比如在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那两年全球谷物非但没有减产,反而在增产。
有人归因于华尔街资本的金融炒作,这固然是短期原因,但它们赖以炒作的基础又是什么?最终的原因,还得归结于各国政府的行为。
最近,3月10日,塞尔维亚开始禁止出口植物油、玉米、面粉;4月28日,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印尼,宣布禁止所有食用油出口;5月23日,哈萨克斯坦发布了为期6个月的原糖和食糖出口禁令;土耳其、埃及、阿根廷也都相继实施部分粮食出口禁令。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印度,莫迪上个月才对拜登说:印度有足够食品满足14亿人口需要,如果世贸允许,可以“从明天起就准备好为世界提供库存粮食”。
没想到一转眼,5月14日,印度政府突然就宣布,为了确保本国粮食安全,已将小麦出口列入禁止类别。
这说明,本来以为自己粮食很安全的小麦产出大国,也觉得未来非常不乐观了。
不论对与错,各国政府这种贸易保护行为,必然会是的正常的粮食贸易行为大幅萎缩甚至中断,再度推升本就高企的粮食价格,原本还只是担忧的粮食危机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显而易见,如果不实行这种粮食贸易保护行为,国际粮食的少量减产根本不至于导致供给大幅减少,也就不会酿就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整体来看,粮食减产确实不多,但部分地区的减产导致局部粮价上涨,经由各国的贸易保护行为,就会像病毒一样蔓延至全球。
简单来说,现代粮食危机的本质,是正常的贸易市场被认为破坏导致的。
再回顾2008年的危机,如果当时人们能遵循市场规律,对粮食贸易不加干涉,反而是最佳策略。但是贸易保护行为竞相以邻为壑,反而共同受损:粮食进口国为高粮价付出昂贵的代价,出口国则失去了出口的好时机。
这正是市场行为遭受破坏的代价,不仅会导致粮食危机,经济危机也往往是由此加深延长的。
可以说,绝大部分粮食危机均是市场的缺失导致的。就全球而言,越是在粮食紧缺的时候,越需要各国政府合作,保持粮食市场的开放,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行为只会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就一国而言,构建一个开放有序高效透明的粮食市场,比单纯强调生产更有意义。
只是,全球经济再次面临不景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这不是好现象。
现如今,美国保守主义盛行,欧洲政治斗争激烈,整个世界也已陷入持续低增长,货币超发、资产膨胀、贫富差距加速扩大,并引发出各种此生灾害:国际冲突、经济危机、股灾。
人类正在上演贸易战、货币战与秩序重构战,全球化全面退潮。
04
尾声
这个世界真的很乱,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最安全的地方。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有未雨绸缪的优良传统,高层也有着非同一般的远见。与海外相比,我们的情况好得多。断粮肯定不至于,但粮食价格稍涨势必然的,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
各国小麦储备占全球比重,来源:美国农业部
曾经有人相信,只要有钱,总能买到粮食,还批判18亿亩更低红线不符合市场规律。
但如今的现实,所有人都看到了,这种靠钞票支撑起的依赖,实在太脆弱。
我们若不是早几年守住了18亿耕地红线,现在的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粮食不是普通的消费品,而是最基本的战略资源,更是最有效的自保武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时今日,珍惜粮食,已经不仅仅是反映我们古老美德的问题,更是现代文明递进、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尺,也是家与国维系的钥匙。
袁隆平先生“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早已成真,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我们除了怀念与敬仰,也该行动起来——缅怀袁老,让我们记住曾经的饥饿感。
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