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倍PE到底贵不贵?段永平谈茅台估值
两个月前,贵州茅台股价在1600元左右。从历史高点2608元下来,浓眉大眼的贵州茅台回撤了近40%。
茅台的忠实粉丝——段永平,说最近又买了点贵州茅台,并称和大家看到的任何消息无关,甚至和股价也没有关系,只是正好有点多余现金。总觉得从看10年的角度,拿着茅台比拿着现金存在银行要好一点点。1、段永平谈茅台估值
段永平何许人也?
实业家出身,曾以创立小霸王和步步高两个知名品牌,四大门徒:OPPO创始人陈明永、VIVO创始人沈炜、步步高CEO金志江和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阵容强大。
段永平的经历颇为传奇,在坊间一直被誉为“隐形富豪”,素有“中国巴菲特”之称,而他的确是首位与股神共进午餐的华人。
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的价格,拍下和巴菲特共进午餐机会,与巴菲特成为朋友。
段永平在网易上赚了百倍,在塑化剂事件中大举增持茅台,比巴菲特更早投资了苹果。
段永平是怎么看茅台的?
茅台下跌超30%,段永平在买入,他给出了3个买入理由:1.10年或更久的角度看,我没发现任何A股公司比茅台好;2.拿着茅台比拿着现金存在银行要好一点点;3.以10年的角度持有茅台,大概率可以跑赢通胀。
段永平多次表示,以10年的角度持有茅台,大概率可以跑赢通胀。
近两年人们都很焦虑要如何抵抗通胀,巴菲特关于通胀如何选公司给出过自己独到的见解。
巴菲特说,通胀大爆发时,好企业特征是:
第一,产品能够涨价。2010年全球原材料价格大涨时,巴菲特说定价权就是企业胜负的关键,涨价后消费者还会购买,通常具有垄断品牌,或有其他无形资产的企业才有办法办到,这类企业足够强势,可以通过涨价将通胀成本转嫁出去。
第二,低资本支出。因为重资产企业,高通胀可能导致资本支出更高,利润被侵蚀,甚至现金流转负。
茅台产品能涨价、资本支出低,是好公司,这些早已达成市场共识,但在买入价格上争议很大。贵州茅台滚动市盈率40倍,动态市盈率也有30倍。有投资者问段永平:如何看待动态市盈率30倍的茅台?
段永平回答:
就是看你怎么看待30倍市盈率买入30年利润每年增长率10%的企业。
对有稳定成长的公司而言,这几乎就是道简单的算术题。10%的年增长率,假设投之前的盈利是1的话,30倍PE就意味着投入30,第10年的回报总和就是17.5,第20年是63(如果我没算错的话)。
而且,茅台10%的平均成长很可能低估了。假如你有一笔现金,长期没有使用计划,你觉得投在哪里最舒服?每个人的机会成本都不一样,自己看着办吧。
话虽如此,但市场似乎不买账,今年以来市场对白酒乃至整个消费行业普遍悲观。
2、市场对消费行业普遍悲观
2022年以来,部分地区疫情反复,聚会也变少了很多。市场预期白酒受到不小影响,白酒没有保质期,但市场普遍担心库存周期的问题。
有网友称,其调研广东一些白酒经销商,部分品种4-5月份销量下降了20%。
今年跟踪酒类的ETF普遍下跌较多。
酒ETF(512690)跟踪的是中证酒指数(399987),过去17年中证酒指数年化收益高达25.33%。
酒ETF(512690)过去也是一直走势很强的ETF,其重仓股是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今年最高回撤超30%。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和信息罗列,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0年12月30日上市的食品饮料ETF(515170)也在下跌,重仓股贵州茅台、五粮液、伊利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海天味业,前十大权重白酒占据了半壁江山,最高回撤了35%。
众所周知,食品饮料历来是牛股诞生地,过去20年食品饮料指数表现亮眼。然而从全球市场大牛股诞生地——食品饮料行业来看,牛股并不仅仅是酒,还有很多大的食品企业。
从全球白酒烈酒上市公司市值来看,中国白酒企业市值较大,目前中国的酒类是世界第一。
其他诸如食品等细分行业,均未出现世界巨头。
而中国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拥有14亿人口,除了白酒行业,其他跟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细分,今后出现世界级企业概率自然也不小。
这也很考验各大机构对指数基金的权重编排,如果能相对均衡去配比,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里,相信在这个长牛赛道的ETF还是值得期待。
相比较酒ETF、食品饮料ETF,最近汽车ETF比较强势,原因是受益于新一轮汽车下乡的刺激。
3、消费券促消费
前不久,在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李迅雷提出:
1.促消费的效果要比基建投资更好。发放消费券能更直接地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
2.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对GDP的贡献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为2021年数据,泰国为2019年数据,其他国家均为2020年数据)
与此同时,国内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水平,大概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
因此,通过增加财政支出的方式来发消费券,应该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发放消费券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居民部门的收入状况,尤其在疫情期间。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倘若用消费券来刺激消费,市场对消费行业的悲观情绪能否改观?消费行业还能迎来第二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