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红利还能吃多久?

格隆汇 2022-05-20 00:01

此世间有两种东西最令人向往,一是手机里稍纵即逝的绿码,二是来之不易的阴性证明。

最开始是出入火车站机场,在不同的城市穿梭,然后是乘坐地铁公交,再后来是进出小区、上下班……

全国各地的防疫政策将社会切割成一个个角落,“48小时阴性证明”成为每个人努力维系正常生活的凭证。

尤其在最近,这项全民运动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北京、上海、深圳、南昌、杭州、盐城、无锡……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1530”核算服务圈,即做核算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

一个又一个“核酸采样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象征着我们被重塑的生活方式。

2022年的夏天,防护服里的大白很热,五月的深圳还有点凉。

有些事情,做着做着就习惯了,人们习惯了戴口罩、做核酸、出示健康码,就像空气、水与阳光一样自然。

可有些人却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01、三年不开张

毋庸置疑,核酸检测是一门大生意。

但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在号称千亿蓝海的体外诊断市场中,无论怎么看,核酸检测所在的病原体核酸检测项目,都不像是有前景的小众赛道。

彼时,类似核酸检测这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对外来病原体的核酸物质进行检测的分子诊断技术,并不是主流。在实际应用中,血检、免疫诊断才是大头。所以在疫情之前,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诊断项目,几乎没有形成规模的可能。

直到2019年,国内分子诊断市场的整体规模为66亿。其中,与病原体相关的核酸诊断市场,包括仪器在内,规模不超过10亿。

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来源:西南证券

而在核酸检测中的核心PCR技术,是一种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成熟的检测技术,长期以来都是基因检测公司和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必备项目。但由于需求小,这项业务颇显高冷,对专业背景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实验员才能接触核酸操作。

2017年,全国区域病理诊断中心有185家,第三方医学实验室689家,但整体渗透率仅为5%,远低于成熟市场的40%。

原因很简单。三甲医院做不精,小医院又没钱做,想要统一规范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逻辑。

所以到2018年,达安基因、艾迪康、金域检测、迪安诊断四家龙头,占据整个市场70%份额,大量小型检验机构濒临淘汰。

只是,因为把中心都放在抢占市场上,这些公司本身的体量也不大,对技术研发并不太重视,上游的仪器和设备都面临着国产化难题。

不过,这种种瑕疵,在突如其来的新冠检测洪流中,被稀释了。

02、开张吃三年

新冠两年,对普通人而言是黑天鹅,却让一些企业陆续占到了风口。

早在武汉疫情爆发初期,华大基因、达安基因、伯杰医疗、杰诺生物、圣湘生物、之江生物,这6家企业就先后获得了新冠检测产品上市的资格。

这是属于它们的高光之年。

其中,圣湘生物于2020年8月28日上市,当年净利润为26.1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5倍;之江生物于2021年1月18日上市,2020年净利润为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

财报显示,高通量、全自动化特点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销量增长显著是业绩提升的主要原因。

核酸检测品牌指数排名

此外,还有东方生物、明德生物、金域医学等等,无论是下游的检测服务商,还是上游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生产商,都迎来了业绩爆发,利润成百上千倍增长。

换言之,过去两年,这些企业挣到了过去10年、20年都赚不到的钱。

2020年,中国的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1亿,且最近两年仍在以18%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今年,将达到146亿。

同时,三年间,国内第三方医学企业增加了200多家,融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比如5月18日,靠疫情扭亏为盈的云康集团于港股上市,其招股书中写道,2020年和2021年COVID-19检测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3.6%和56.8%,两年间核酸检测收入约为15.3亿。

核酸检测风口,在不同阶段营造了各有差异的造富神话。特别是早期就完成投入的头部公司,已进入躺赚模式,机器越转越快,人员越用越少,成本越来越低。

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称,中国已完成115亿人次核酸检测。算下来,平均每个中国人都做过8次核酸检测。

而在百亿次检测背后,国内的检测能力,也从2020年3月的126万管/天,增至今年5月的5700万管/天。

尽管在近期的调价和采集的压价声中,出现了利润变薄的声音,但绝不代表没钱可赚。只是没以前那么赚钱了。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今年,全国各地都是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可以想象各个公司的业绩。

而且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仅仅到去年6月,就已经有29个核酸检测试剂被批准通过,市场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瓜分的局面已得到一定的改善。

短短三年,核酸检测这个小赛道,迅速走完了其他行业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周期,先入的、后来的都冲进来挣了一波热钱。只是,天量的单一需求,给这个需要技术驱动的产业带来了什么?

03、未来难可期

新冠两年,与疫情相伴的,是滔天的财富、巨额的订单,各种实打实的造富神话接连上演,将核酸检测这个单一检测小赛道从十来亿吹得膨胀起来,相关从业人数则达到了十几万……

刚开始,我们以为大白都是医护人员。后来,我们以为大白都是优秀志愿者。直到最近才知道,原来大白这个群体中有很多是临时招聘的,测核酸也是要付钱的。

尤其是5月以来,各个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为中国即将进入的常态化核酸时代勾勒出了轮廓,也勾勒出了即将到来的巨大的核酸检测订单。

最近,河南省更下发通知,将核酸检测员纳入新职业后,各种招聘网站上,类似“核酸采集员”、“核酸检测采样护士”、“核酸采样员”之类的招聘信息十分密集。

比如在前程无忧上,广东某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这样的:18-35岁,接种完第三针疫苗,有护士资格及电子化执业证。签订劳动合同,有五险一金、节日福利、全勤奖,月薪1-1.5万。

主要工作内容,是配合街道办或医院做核酸采样。

其他城市的招聘信息,也基本大同小异。

来源:前程无忧

新冠大潮背后,看似火热,新职业都被催生出来,但一切其实又回到了原点。

因为提取、录入等环节自动化程度不高,巨量的核酸检测工作,几乎只是一个人力密集型的苦力活。尤其在海外市场应急审批关闭后,该进不去的还是进不去,研发能力与技术性人来依然是稀缺物。

另一方面,今年4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关于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和费用的通知》,要求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规定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这已是全国第四轮核酸检测降价。

核酸检测试剂与新冠疫苗类似,大部分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给群众使用。所以发展到产能稳定期,中间费用率和毛利率都不会太高,相关企业开始出现利润下滑也是顺理成章。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定价已经逼近3到5元的生产成本,薄利多销已成为行业主基调。

核酸检测收费不断下调,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此外,核酸检测被批准试剂的相关企业数量,在过去两年也未显著增加。2020年6月时,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42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来自27家企业,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到了2022年初,被批准上市的核酸检测试剂虽增至68个,但分布的企业为34家,上市公司数量则为14家。

整体来看,经历了两年多的发展,到了今年初,核酸检测市场目前呈现出价格不断下调,规模增速放缓,入局企业数量减少的特点,黄金时代几乎可以说是已经过去。

新冠检测板块走势,来源:同花顺

迅速膨胀的巨量市场、几乎确定的结局和可以预见的窗口期,给这个在不确定中魔幻般长出的产业一定的确定性。那就是,裹挟在其中的人们几乎都知道,这样的市场不可持续,相关领域的投资人们,也都关注下一个热点去了。

在利润持续降低,而频次却几乎再无提升空间之际,核酸检测公司们今年一季度的业绩暴涨,或许也只是整个行业最后的狂欢。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