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下沉志愿者做“大白”:无悔风雨兼程,常常热泪盈眶|上海抗疫故事

国际金融报 2022-04-18 00:01

“大白”穿得再勤快,防护做得再严密,也无法完全抹平对未知的恐惧。但夏海明深知,疫情阻击战中,前方没有退路,既选择便风雨兼程。封控小区志愿者服务方案的纸面上,是他用笔写满的注意事项与执行要则。扎实与细致,既是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对小区居民的千金承诺。

3月26日,机关下沉志愿者、闵行浦锦街道水务站负责人夏海明驻足凝望,回想起10天前的那个深夜,踏着申城夜色,匆匆来到封控小区世博五街坊前的场景。彼时,圆了“大白”梦的他,和16个队员紧急入驻,开启为期10天的志愿者工作,前后奔走3个小区,服务数千人。这也成为让他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

接送医护,代配药,协助开展核酸检测、社区巡查、居民群众生活物资配送、垃圾清运……这份志愿者工作任务清单,夏海明不仅记在本子上,更项项记在心里。即使每天走上万步,腰已走得没有知觉,他仍然不停奔波在各个楼栋间,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耐心与行动回应无端的抱怨与指责,勤勤恳恳地将基层服务做实做细。

3月27日,又是一个深夜,夏海明凌晨12点从浦西的家中,披星戴月赶到单位。带领街道下沉志愿者小组来到景江苑居委,投入到社区防疫的繁重工作中。

4月12日,新的任务马不停蹄地摆在了他的面前:到滨浦第四居委会工作,负责6000多人、2000多户居民,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他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民生电话还在不断打进。

直至今天,1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他依然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

01 十年终圆梦 冲锋最前线

2003年,系SARS病毒暴发之年,夏海明便有了“大白”情结,可惜当时由于年龄、职业的关系,一直没有实现。“我当时以为,‘大白’对我来说可能只能成为一个梦了。这次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在接连做了几天穿马甲的社区志愿者后,竟然圆了我的‘大白’梦。”

2022年,新冠疫情在上海蔓延,感染人数自3月以来逐渐增加。闵行区系疫情较早暴发的区域之一,夏海明所在的浦锦街道也出现阳性封控小区。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浦锦街道召集了一批批志愿者们,整装奔赴基层社区。

3月16日深夜,面对紧迫的任务,夏海明积极响应号召,接到单位通知后,带着早就准备好的行李,毅然进入了封控小区。实际上,为了更及时地驰援基层抗疫前线,他3月10日之前打包好的行李便已放在车上,随时等待召唤。

浦锦街道下辖23个居委会,辖区内有50至60个小区。夏海明前后参与封闭的3个小区,少则800至1000人,多则2000至2500人,且都属动迁安置房区域,老年人、外地打工人较多,情况较为复杂。

“看到熟悉的、不熟悉的那群居委干部,个个满脸疲惫、声音嘶哑。”夏海明迅速穿上防护服,成了一名“大白”投入到小区的疫情防控、居民服务工作中。从早上五六点开始,直至晚上十点之后,夏海明每天的工作长达十几小时。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是连轴转的,需要操心海量的琐碎事务,几乎少有停歇的时候。

夏海明和16个队员,驻守在世博五街坊时,吃饭与简单的盒饭、泡面为伴,晚上则在居委会的办公室现场打地铺。每天晚上,他和队员们手动为气垫床“打气”,这声音在他结束志愿者工作之后依然印象深刻,这更是一起奋战的队员之间相互鼓励“打气”的默契之音。

期间,遇上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时,是让夏海明和队员们最头疼的时刻,工作开展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防护服本就又闷又热,水汽也爬满面罩,视线受阻,需要克服更多未知的困难。

02 喜与忧交织 苦与乐并行

“做好接送医护,每小时样本回收及送样工作;代配药;防疫政策宣传、沟通咨询;协助开展核酸检测;协助做好居民群众生活物资配送、垃圾清运;协助做好社区巡查……”这份志愿者工作任务清单,夏海明不仅记在本子上,更项项记在心里。

“大白”穿得再勤快,防护做得再严密,也无法完全抹平对未知的恐惧。但夏海明深知,疫情阻击战中,前方没有退路,既选择便风雨兼程。封控小区志愿者服务方案的纸面上,是他用笔写满的注意事项与执行要则。扎实与细致,既是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对小区居民的千金承诺。

“每天走上万步,腰已走得没有知觉。”在成为志愿者紧张而忙碌的日子里,夏海明组织核酸检测、维护检测秩序,排查居住信息、了解居民需求,甚至还成为了“大白”卖菜郎。

然而,和众多抗疫基层的“大白”经历类似,封控初期还是碰到居民的抱怨、无端的指责。“我们不怕累,但面对这些指责和不理解,难免觉得委屈。”夏海明面对的阻力和压力,几乎涵盖了当前奔赴在抗疫一线基层工作者的各方面典型:

居民对做核酸的不配合,被封控的不理解和逆反心理,排队初期一窝蜂的混乱,对没米没药的恐慌情绪等等。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夏海明和队员们没有退缩,迅速调节好积压的情绪,除了耐心做好劝说、解惑工作之外,还展开种种应对策略:

一是专项摸排重点情况。针对老人、孕妇、重大疾病等专门有特殊情况的人群,通过扫楼的方式精准排摸出来,做好与防控办统一对接,以及制定突发情况处理预案。

二是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对于老年人不懂智能手机操作,无法调取核酸二维码的情况,协助打印纸质版核酸码,以便老人随身携带。主动引导核酸检测排队的间隔,实现由紧到松。凭借电动小三轮,灵活推出流动核酸采集点,让检测现场越来越有序。

三是全力保障居民需求。尽力协调资源去做好代配药工作,对特殊用药积极反馈争取。协助组织社区团购,对接平价保供农场,解决居民菜篮子问题。匀出自己的工作盒饭,优先保障孤寡老年人的餐食供应等。

03 感动驻心间 重任担肩头

3月26日,在封控小区做了十天“大白”,又到隔离点观察两天后,夏海明短暂回了一趟家,见到久未谋面的女儿。

女儿见他回来,特别兴奋,追着问做“大白”的感受。夏海明告诉女儿:“做“大白”的日子很累,喉咙都哑了,但是很充实!爸爸还有个礼物给你。”他从行李包里拿出了一个口罩,一个红色的口罩,印着五个金色的字,“我爱你,中国”。

在一次核酸检测中,风大雨急,夏海明和队员在风雨中维持队伍秩序,指导居民申领检测二维码,协助医生扫码登记等。小区一位阿姨,做完核酸检测后按要求回到她自己的门栋。不一会,又来到了夏海明面前,手里拿着一叠口罩,说:“你们的口罩湿了,换一下吧”。这个红色口罩送给‘大白’,是你们让我更笃信‘我爱中国!我爱中国共产党!’”

在夏海明的眼中,这份礼物非常有意义。他希望教导女儿,成为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做一些慈善和公益的人,而付出也终将会得到理解与认同。

做志愿者的时候,由于医护人手短缺,夏海明和队员们都成为了多面手。核酸检测一开始做得很慢,需要5至6小时,后来仅需要两小时。志愿者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同步伴随的小区居民的自觉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对基层工作者也多了一丝理解和支持。

此次疫情,不仅圆了夏海明的“大白”梦,他还成为了一名“大白”组长。他的“大白”队友,来自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各村。两个年纪最小的“大白”,一个97年出生,一个00后,他们两个都是退伍军人。

稍显稚嫩的他们勤恳踏实,7天的“大白”生涯,除了采样没做过,其他的工作岗位都轮了个遍。而居委书记和其他党员们的付出和奉献,也在感染着他们。

“住进隔离酒店的第一个晚上,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找到我,郑重地将他们手写的‘入党申请书’交到了我的手里,拿着这薄薄的几页纸,我感觉沉甸甸的。”夏海明的眼眶湿润了。

短暂休息一天后,3月27日,又是一个深夜,夏海明凌晨12点从浦西的家中,披星戴月赶到单位。新的任务摆在了他的面前:作为街道下沉志愿者组长带队来到景江苑,又投入到新的防疫抗疫工作中,4月12日授命到滨浦第四居委会负责全面工作,负责6000多人、2000多户居民,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更重了。

直至今天,1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夏海明依然奋战在抗疫的最前线,迎接更多新的挑战,为社区和居民的各项保障工作持续贡献力量。

记者 王媛媛

编辑 陈偲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