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陆靖昶:如何打理养老钱袋子?
精彩观点
1. 美国三大体系的总资金量之和,存续金额接近35万亿美元,是我国的20倍。它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养老金体系?其核心在于它是一个投资养老体系,而非储蓄养老体系。2. 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25亿人口峰值,这个占比将会到30%以上。
3. 国际上公认比较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是70-80%之间,才能保障一个较为体面的养老状态。但是距离这个水平,大概有30%的缺口。
4. 养老目标基金权益的占比在30%以下,水平偏低;美国个人养老基金在接近50%以上,是很高的。
5. 养老金第三支柱顶格配置,持续20年,假设复合收益率跟社保基金年化收益水平是相当的8-8.5%,20年后可以达到约60万元(本金是24万)。
6. 海外的经验是,养老基金比一般基金还要赚钱,原因就是它是一种超长期定投模式。
以上是华安基金组合投资部总监陆靖昶在万得基金WindTalk个人养老金“专家谈”分享的最新观点。
陆靖昶先生,厦门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新加坡管理大学金融学硕士;13年证券和基金从业经历,11年FOF实战经验。2021-2022任华安基金组合投资部总监,部门公募FOF数量7只,总规模52亿(数据来源:各基金2022年一季报),其中6只养老目标基金,包括目标风险和目标日期。陆靖昶先生投资风格稳健,价值投资,立足长远,追求绝对收益;擅长精选基金品种,通过灵活配置多种策略提升组合风险收益比。
近期“个人养老金制度”备受业内关注,如何打理养老钱袋子?华安基金组合投资部总监陆靖昶为万得基金客户带来了深度解读。
中美三支柱养老体系对比
Q
问题1
谈起养老,大家很容易想到我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包括我们养老金的一支柱、二支柱和美国个人养老金体系的一个对比,能否借此机会有请我们陆总和我们分享一下关于中美养老金制度之间的差异?
陆靖昶:我们先讲一下中国和美国个人养老或者整个养老体系的情况。
中国其实也是一个三支柱的情况。大家最熟悉了解的可能就是社保,这个称之为第一支柱,社保在中国覆盖的人群最广,接近10亿人口,总共累计的金额将近5.8万亿。第二支柱是我国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这部分覆盖的人群少很多,只有5,700万人左右,累计的总金额有3.5万亿,占比也是到40%。第三支柱是现阶段才开始启动的。
所以我国三支柱体系总共达到9.3万亿,基本上60%来自于一支柱,40%来自于二支柱的职业跟企业年金,它覆盖的人群其实已经超过10亿人口。跟美国相比,美国情况就完全倒过来。
美国其实也有三支柱体系,美国的一支柱称之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支柱叫雇主养老计划,大家比较容易听到的是DC计划里的401K计划,其实它里面还有DB。DB跟DC这两部分都属于雇主养老,差异在于,DB是属于合在一起的不设个人专门账户的体系。个人退休计划就是三支柱,IRA就是最标准的个人养老计划。
美国三大体系的总资金量之和,存续金额接近35万亿美元,是我国的20倍。它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养老金体系?其核心在于它是一个投资养老体系,而非储蓄养老体系。它的二、三支柱账户都是自由配置进入金融市场的标准化产品,以投资为主的养老体系它的资金来源相对来说可持续性比较强。
当前在美国的框架里,一支柱的占比仅为7%,二、三支柱分别高达57%和35%,这个占比远远高于中国现在的情况。美国的三支柱IRA就是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个人养老金资产规模现在已经超过了二支柱里面的DC计划了,已成为美国民众退休养老的核心资金来源。
我们看的数据里面,在美国大概有61%的家庭或者个人是拥有退休计划的,既拥有二支柱又拥有三支柱的人群都已经接近30%。所以美国养老体系的覆盖面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而且覆盖广度和中国其实差不太多,更多的是在于积累端。这是两边三支柱体系的差别。
个人养老制度刻不容缓
Q
问题2
接下来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养老金覆盖的人群角度看看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过去几年公募FOF行业已经对这个问题有过很多展望,选择在2022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推出的意义和急迫性在哪?
陆靖昶:其实我们也是属于同业里面对养老这个事情持续保持关注的机构,今天也是非常想借这个机会去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养老?合理的养老目标是什么?这个点其实我觉得还是很需要去普及的。
1
我们为什么要养老?
一是中国面临的最急迫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因为全球都有人口老龄化的迹象,但是中国的老龄化为什么会不一样?它主要有几个点,会显示在人口的老龄化规模、就是人口数比较大,程度比较深,速度比较快,我们具体有几个数据跟大家分享。
什么叫规模庞大?到2020年为止,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1.9亿,占人口比重已经接近14%(13.6左右)。在全球,每4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预计到2050年之后,65岁以上的(全球退休人口的统计口径),中国将达到4.25亿人口峰值,比重将会到30%以上,这个数据是相当高的。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人口峰值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是峰值之后马上就往下降,它会横在那,我们称之为人口高原,这个其实是非常棘手的。
第二个是速度。我们在2001年的时候,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仅为7%。然后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话,2021年基本上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人口里面老龄人口占到14%,就属于老龄化社会了。那么这个时间就中国而言,大概仅用了20年。在英国、在德国,这个数据要用多久,要40~50年,在法国要用一百年以上,我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
第三个是抚养比,现在的抚养比基本上处于在5:1的状态,就是我们有20%抚养比,由5个人抚养1个老人的这样一个数据。预计在2050年的时候,抚养比将会达到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就要抚养一位老人,这个时候抚养老人、加上子女教育和养育小孩的成本两端加在一起,对于整个中间工作的中青年群体,其实是会有比较大的养老压力。
最后一个就是大家经常提的中国属于未富先老,中国人均GDP还是偏低的,尤其够不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但是现在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了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
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将会同时出现,这是比较急迫的局面,这是第一个。
二是养老替代率缺口逐渐拉大。
什么叫养老替代率?先跟大家普及一下,我估计之前也有多位同业人员讲过,养老替代率就是指,退休以后你能够领到的所有退休金,刚提到三支柱里面的社保的、包括年金的、包括你个人养老金的钱合在一起,跟你退休前的工资去除一下,这个水平大概是多少?在2000年的时候,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大约能达到70%。现在能到多少?大约只有50%不到,大概在40%多。
虽然我们的养老金水平在过去18年间连续上涨,从最开始大概仅有每个月500左右,上升到现在将近3500块钱一个月,但是我们的替代率是在逐渐下降的,一方面是因为大家的收入在增长,另一方面就是养老金的增速追赶不了大家的收入水平增长。当然,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是通胀,通胀持续往下的话,那么我们觉得养老金替代率在未来还会持续下降。
但是在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是多少?是70%~80%之间。只有在这样一个水平,你才能够对于你将来的养老生活质量有一个较为体面的养老状态。但是现在距离这个大概有30%的缺口,这是一个养老金替代率的状况。
三是养老实际储备远不如调查预期。
我们现在的状况里面,大家对于养老的调查情况,或者说大家的觉悟,对于这个事情的紧迫度其实还是比较了解的。我们在中国养老金的金融调查数据里看到,30岁到40岁的人群,先不说五六十岁的人,肯定都能够意识到养老很重要了。从数据上看,30~40岁的人群已经开始具备要做养老储蓄或做养老投资的意识,但是实际储备的量是非常不够的。
调研数据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概有70%的人认为自己在整个养老期间储备的金额在100万左右或者100万以内,有5成的人认为只要50万以内就够了。那么真正储备金额的实际情况,有7成的人实际储备的金额大约在50万以内,还有一大部分储备的金额仅在10万以内,10万以内的数字占比都已经接近30%。
换句话说,大家希望储备的金额大约在50~100万之间,然后实际的储备金额大约是10~50万之间,所以说本身储备情况跟预期是有差距的。
2
合理的养老目标是什么?
其次,我们真正要来讲的是,刚才所说的养老储备金额其实是远远不足的,或者说你的真实需求、最低要求都不太够,我们有几个维度跟大家去讲。一是从消费支出维度估算需求。
我们先从需求的角度,有一个老年人蓝皮书,他们有个专门统计老年人人均消费的情况,在过去这5年大概每年增长率是在6.5%,未来到2030年左右,大概增速预测是年度增长6%,再往后可能是逐年略有下降,大约每5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那么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估算,整体中性假设的话,退休的老年人,比如说2030年退休,他的年均消费支出是多少?大约是5万元,2030年退休的人。如果到2050年退休的人,他大概年均支出将会达到12万元。
我们就以最保守的需求,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均寿命公认值是78岁,假设这个数字不动,其实未来人口的退休年龄时间或者说人类寿命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到80岁,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我们相当于从退休到人寿命终结的这20年间,以刚才我们算的年均消费5万最低情况,你大约储备的金额就将近有100万,这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调研人群里面提及较多的数据。
刚才我们讲,在未来的30年或20年以后,消费的水平会递增的,所以实际的消费水平会落在多少?可能会落在100~240万之间。
在30到45岁之间的人群,未来需要从消费角度储备的金额大约在160万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刚才我们说的人群自发定义所谓100万的金额目标。这是一个,我们从纯消费的角度来看,也要达到160万。
二是参考海外成熟经验。
海外这么多成熟的发达经济体,对于所谓的养老目标,这个目标有很多种比较明确的目标设定或者定义。
其中最主流的一种,刚才我们已经提到的所谓替代率,因为不仅是世界银行都认为替代率需要达到70%~75%以上。第二种就是刚才讲的设定目标金额,金额范围就应该在100~500左右,因为大家的收入水平也不一样。还有一些目标是像10倍年收入或者是通胀目标都可以。
我们讲一个最标准、最通用的模式就是替代率,替代率就刚才讲世界银行测算的是70~80%之间。我们拿一个什么数据来算,之前统计局有公布过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8.8万,然后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10.6万,就取10万作为一个假设,退休时的年收入是10万。我们来看现在能够领到的养老金的水平。
刚才讲了增长到现在,大约每个月是3500块钱,那么一年就有4.2万。那么就退休前的10万年收入来比的话,你的替代率就是你的4.2万10万,就是42%的替代率,刚才讲的现在基本养老已经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替代率,是没问题的。
然后养老金需要发放多少?20年,发放到我们说的平均人均寿命80岁,意味着你将要累计140万的情况下(替代率按70%计算),但是我们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其实只能提供给你84万,我们算一下你一共有4.2万一年,然后发20年,对吧?那么中间有个缺口是多少?是56万,那么这笔钱就类似于说,如果你要达到刚才我们所说的你每个月的开支,你的替代率达到70%的话,就需要补足将近接近60万的钱,这个就只能靠你的二支柱或者三支柱,或者你的二、三支柱都有的话,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这个数据就跟刚才讲的消费缺口基本接近了。
另外一种算法就是说,10倍于你现在的年收入工资,差不多也是100万。你的基本养老金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其实都不太够,无论是你要够到你的稳定消费支出,还是你的替代率达到70%,这个水平其实都有缺口。
所以就需要我们去设定更加合理的养老目标,才能保证你将来退休的状态、生活质量不出现明显下滑。参加个人养老金的必要性和效用,为了能够很大可能达到70%以上替代率的目标,从而能够实现你体面的养老生活。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你去设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才能够达到所谓的养老目的。
其实对于每个人也不一样,我们讲个人或者说个人养老金,就是因为它是只针对每个个体,所以说当你每一个个体在刚才我说的养老目标里面去带入的话,当你的收入水平高于刚才我假设的年收入10万的话,那么你的替代率其实只会越来越低,因为你的基本养老金收入比较固定,现在退休的每个人可能领到的钱不会差别太大。
如果你的收入很高,假设你的年收入将来退休的时候有50万,你的缺口有多少了?你的缺口会达到600万,其实是非常大的数字。因为我们三支柱现在顶层设计的人群定义是,所有参与一支柱的社保人群都可以作为三支柱的参与人群,所以其实对于每一个或者中国70%以上的人口都是需要考虑的,将来个人养老金的必要性以及合理的养老目标。
个人如何打理养老钱袋子?
Q
问题3
对于养老的投资,陆总您从专业人士角度考虑,采用什么目标可能对于我们普通的养老目标人群会比较合适?比如说我是要为增值,还是未来收入的需要,还是说为了养老替代率,或者说抗通胀。
陆靖昶:其实我刚才就已经一并讲到了,总体而言我们的目标首先要设立在自己的需求上,设立在自己的养老缺口上,在当你这个缺口确定之后,我们才需要考虑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产品去实现这个过程。
比如说,你现在距离退休可能只有5年或者10年的话,你的积累期其实是比较短的,这个时候你所处的阶段或者说你的积累期大部分已经走完了。因为正常的积累期是从你工作到你退休之间,将近20~30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将来如果65岁退休的话,其实会达到40年,这才是你的积累期。如果你的积累期已经比较短了,这个时候你的养老投资更多是为了稳健增值的,就不是以刚才我们所说的比较高的增值率来考虑。
只有当你的时间比较长,你的积累期有30年尺度的时候,你才需要去考虑增值要超过保值的重要性。因为这里面一是涉及到了通胀问题,二是涉及到了刚才讲到的你在退休时的收入、你的替代率的达成率,因为你在这近30年的工作职业生涯里,你的收入是会逐渐增长的,你现在的收入跟你退休时的收入一定会相差很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增值部分就要超过你的收入增长部分,才有可能赶得上将来达到替代率所需要的金额。
所以说取决于每个人现在所处的状态,你现在所处的养老金储备的量级缺口有多大。那么往后看,从现在开始,如果年龄还在30、40附近的,还有时间尽量以增值的方式去累积你的养老金。反之,如果已经在退休期的人,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以抵御通胀、保值增值的方式为主。
Q
问题4
那么在这次公布的个人养老金相关政策里,可以看到公募产品并不是个人养老金的唯一投资方向,也包括像银行存款、像银行理财子产品,包括18年就已经开始有的税延型养老保险,都成了个人养老金投资者的几个潜在选择。那么我们公募的养老产品,对于像银行理财子,包括与商业税延型养老保险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
陆靖昶:我们先讲一下现实的情况,就是美国的个人养老金,不管是它的IRA个人养老金账户,还是DC计划里面的401K,这些账户都是以投资公募基金作为主渠道。从数据上来说,在DC计划跟RIA的总计投入有7.6万亿,这个公募基金的主要成分那就是养老目标基金。那么这个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而言,就是几个特点。一是它提供了资产配置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像养老目标基金里面的目标日期基金,它是根据人的生命周期设计下滑航道的,每一个人随着你的年龄变化,会自动调整你的风险敞口,从比较积极的状态到比较保守的状态,用一个产品解决,这只有养老目标基金可以实现。
二是产品的目的,或者说产品运行管理是以长期收益、增值为主要目标。刚才讲的美国能够成为这么大养老金规模的市场,是因为它的目标来自养老,所以养老目标基金的目标主要就是去以长期收益为目标,然后避免个人直接去面临市场波动,它通过这个产品的形式去介入。长期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就更加能够实现资本增值、跑赢通胀;然后对于个人来说,也免于去做一些追涨杀跌或者不合理的投资,避免一些投资误区。
三是它的产品形态是一个FOF的形式,就是基金中基金的形式。它就比较便于去投资多种大类资产,帮助大家去分散资产的集中风险,也进一步分散投资标的的风险。
所以说养老目标基金在整个基金或者说在养老体系里,它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增值部分,体现在它的长期收益部分。因为中国现在刚开始进入个人养老金时代,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美国养老金的平均权益敞口是比较高的。
中国刚开始可能不一定很快能被大众接受,但是未来大家理解了对于养老金的诉求之后,我相信含权量或者说权益敞口会相对偏中高的,这些混合型养老基金会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它能解决你要跑赢通胀,你要达到你的替代率,你要实现你的消费目标,这些指标没有一定的收益水平其实是很困难的。
所以说要公募产品的职责或者说定位上,跟现在的保险理财甚至储蓄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就在这里。
Q
问题5
我们国内的养老目标基金还处在一个高速成长期,这两年有很多身边的朋友会问我什么是目标基金,2030、2035、2040、2050这是啥意思?已退休人员有必要买吗?年轻人又适合买哪些呢?我们结合这些问题,有请陆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陆靖昶:我们先讲一下发展情况,现在养老目标基金品类到今年为止大约有1,100亿左右,其中主要1,000亿都是目标风险基金。养老目标基金整个的类型,就是目标风险跟目标日期,在中国现在是目标风险占大头,目标日期占小头。在金额1100的里面,几乎接近90%都来自于目标风险,其实也是来自于低风险的产品会比较多。大家会觉得,养老产品会以一种稳的或者说一种低波动的姿态出现,所以现实情况也确实是形成了这样一个增长形态。
在美国,养老目标初期的增长也是比较缓慢的。美国从1990年就开始有养老基金了,但是它真正的爆发式增长一直等了将近10多年,2002年以后规模才开始高速增长的。前12年累计增长大概只有675亿美元,2002年以后,2003年增长了540亿,原因一是人群开始进入了退休的需求,第二就是美国有默认机制,会引入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事业里面,不管你是年轻还是年长,都会通过这类产品参与进去,参与度一旦起来之后,它的规模增长就比较稳定了。
产品类型我们也讲一下。现在大部分都属于混合型FOF,是一个主流的增长,它会比纯权益的、像股票型FOF和偏低风险偏债型FOF的规模增长都要快很多。大约在2002年,混合型FOF大约已经是股票型的3.8倍,然后到2010年就已经是6.5倍,混合型FOF是增长最快的,里面的目标日期跟目标风险占据了绝大部分。
我们讲一下人群。人群在这里的理解是,目标日期在美国比较受欢迎,是因为他在401K里面,就雇主跟你的雇员之间选择了你对应的年龄直接投了。比如说我应该2040年退休了,我就去买2040的产品,所以它的资金流入就显得非常的直接,就不存在一个选择过程了。
但是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面你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没有说你非要买目标日期型产品,你可以买目标风险,你可以买低风险的稳定养老,你也可以买中风险的均衡养老,也可以买高风险的积极型养老,就可以自己来定。
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面,自由度是很大的,而且里面的结构也是目标风险跟目标日期,其实比例上就没有这么显著的差距了,在401K几乎大头90%以上都是目标日期型产品。
讲到年龄,偏年轻的人群去买目标日期型产品,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如果大家搞不太清楚金融资产或金融产品,你去买养老目标基金直接跟你的退休年龄对齐就行。比如我是一个30岁的人,我要过30年才退休,2050年就是一个你的目标退休年龄,你就直接买2050的基金,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你自己对于养老过程有自己的判断,比如说我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我就想买一个稳健的,你可以买一个目标风险产品里面的稳健型养老,这个产品它的波动会小很多,因为它权益敞口上限就只有30%。即便你是年轻人也可以买,我用这样的产品去积累养老也是ok的。
所以刚才提到的,如果您已经临近退休,这时候最适合您的就是买低风险的稳健型养老产品。因为这时候的目标日期产品对您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目标日期在您临近退休的时候,它的产品已经变成了一个风险水平偏低的稳健型养老产品,所以跟你直接去买稳健型养老产品是一样的。
区别就在于,已经退休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产品本身的表现没差别以外,最大的差别可能是你已经不需要缴税,因为你没有个人所得税,所以你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买这个基金,还是在不在账户里买基金,差异度已经没有那么大。
但是在美国有这个区别,美国有资本利得税,美国在养老金账户里买的产品是可以免除个人买产品的资本利得税的,税的比例很高,但中国因为现在还没有资本利得税,相对来说,如果一旦个人所得税也不交了,因为你退休之后,你的钱基本就没有个人所得税了,所以这个时候差别就不存在。
所以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给你们提供的保持你的抗通胀水平、保持你的稳保值增值的要求,这个目标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更年轻的人群,我们是建议去买权益敞口偏高的,像目标日期产品或者均衡型养老和积极型养老,这是我们的建议。
互动问答
Q
问题1
请问华安的目标日期基金(TDFs),是否都采用下滑航道(glide path)模式?Vanguard TDFs也属于这一模式吗?可否再具体解读下glide path,以及TDF是否还有其他资产配置方式?
陆靖昶:养老目标基金的目标日期基金在海外是主流的一类产品,现在国内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其实都是按照设计理念来进行下划航道设计的,所以不仅是我们,市场上所有产品应该都是具有下滑航道设计的。刚才讲的养老目标基金在他出生的时候,在资产配置策略上面就已经天然给予了限制,只是说下滑航道的设计大家可能会略有不同。在海外也是这样子的,比如说Vanguard跟 Fidelity可能就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的目标就是刚才我说的那些目标,比如说替代率,比如说10年10倍、而且是退休时候的10倍收入,或者是你的一个目标金额都是你在刚开始时设定好的,然后反推出下滑曲线应该是什么样子。
总体的情况应该,你的积累期一共分为40年或者说30年,前期你整体的下滑航道仓位或权益含权量的水平是偏高的,大概率应该在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在那个阶段一直积累到40岁左右才开始去下滑。下滑的前期也比较平缓,一直要滑到接近50岁附近,可能才开始进入斜率更大的下滑,因为那个时候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会显著下降,这个时候会把敞口下降到接近30%。这是现在市场上主要的策略模式。那么华安基本上所有产品都是有下滑曲线的,而且下滑航道像我所说的,有进行由缓到快的下滑过程。
从设计上来说,海外还有所谓的到点型、还有穿透型。我们现在大部分产品其实都是到点型。比如我到60岁退休了,这个产品就变成了一个偏固定的产品,就是它的仓位可能就稳定了,比如20%的仓位就横在那,一直到你后面,如果你还参与的话,它就维持在那不动了。
穿透型的产品,它在你滑到你60岁退休的时候,还可以往下滑,比如你从60岁到70岁这段时间,它的仓位还会进一步往下走,那么意味着它在你60岁的时候,仓位还不是很低,应该说仓位还会比你现在预期的低风险产品大概高出将近10个点。
在海外我讲一个数据,比如一个2040的产品:如果是到点型的产品,到65岁退休,它的产品仓位应该在65岁时就已经变成了大概权益敞口在30个点,然后未来到75岁之前大概就是横在这了;穿透型产品在你65岁的时候,仓位还在接近40个点的水平,然后还有10年的时间才滑到30的水平。
穿透和到点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你会有比到点型产品含权量更高的一段时间。就是你在退休之后的那段时间,因为其实你在退休之后,刚开始的十年,你养老的开销,或你的积蓄是不会一次性消耗完的,你在前期跟你正常生活状态不会有很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你积蓄的养老金依然有很多沉淀在你的养老金账户上。
如果这个时候,你把它变成一个含权量特别低的保守型产品,对于你增值或者你将来资金的抗通胀能力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但是每个人进入这个区间,从60岁到70岁之后,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样,确实有很多人可能承受能力一下子就下降很多,有必要把仓位尽快降到一个低风险水平。
更多的人群,我们多讲一个人类寿命的问题,人类的寿命大约每10年平均寿命会往上增长一岁,你在未来的30年或者50年之后,你的寿命可能会更长,不是我现在假设的80岁是人均寿命,将来可能会变成85岁是人均寿命。那么你在60岁到70岁这段时间,不会看上去觉得你已经进入养老状态了,你甚至觉得自己还在比较青壮年的状态,你的开销、你的生活状态、生活水平,其实包括你对医疗的支出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这个时候你积蓄的这笔钱对你来说,有必要去提升或者是增加一些含权益资产的比例。
所以说从产品设计上来说,未来的养老产品哪些更适合不同的人群,我相信同业也好、包括我们自己公司也好,都会去想如何去提升大家将来的养老积蓄,把这个事情做好是关键,至于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其实可以自己来选择。
Q
问题2
关于权益和固收类资产配比问题,美国TDFs以股票基金为主要投资方向,占比超过一半,国内目前股债比情况如何,未来发展方向是否会一样?
陆靖昶:我先说一下,中国养老金现在能够投到4大类产品里面,其实真正含权的就是养老理财跟养老目标基金了。因为养老保险收益率相对来说会偏年轻化、固定化,它虽然也有浮动,但占比肯定会更低;养老储蓄应该是完全不含权了;我们现在的养老目标基金里面,大部分资产其实也是稳健型的目标风险产品。所以我们换算下来,整个养老在个人养老金上面,其实它整个的权益占比也仅仅在30%以下,占比是不高的,这是第一个,就是现状。美国养老目标资金,或者大家投的个人养老基金的含权量水平,应该在接近50%以上,是很高的。
原因就是,当然美国已经经历了长达将近20年以上的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所以大家是有这个过程的,慢慢都往这个方向走了。一开始的时候也会像我们现在这样,会有很多的人去买非常低风险的养老理财、养老储蓄,因为他们的池子是全部都可以买的,甚至有很多人会去买货币。但是在经过这20年,甚至10年之后,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大部分人就开始往这个目标日期产品靠拢,含权量就起来了,这是一个状态。
那么中国现在整体国民对于养老的概念或者直观感觉,偏稳健、保值增值的定位还是比较强的,大家对于保值的概念会强于增值。所以刚开始,我们也认为接受度是有个时间的,含权量低不要紧,但是未来我相信大家的产品配置中枢或者买的产品权益中枢会往中间靠拢,是否能达到美国的水平有几个条件,一个是大家对于权益资产或者收益率水平的诉求,第二个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程度、产品或市场本身的健康程度有相关性。
如果市场本身的波动越来越小、越来越健康,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高,那么对于权益资产的占比提升,对客户来说风险感知度不一定会上升,有可能还会下降。现在中国市场的波动已经比过去10年的波动小不少。即便你们看到现在市场有波动,但你要是在15年的股灾,在16年的熔断,甚至在08年的金融危机,你现在的跌幅其实都不算什么,但现在市场整体的波动幅度,就美股跌百分之二、三十的情况也不是很少见,近5年来都已经出现过两次了。
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资本市场跟个人养老金客户之间的一个互相辅助。一个是大家买的个人养老资金对资本市场的一个稳定性、一个压舱石,能够在底部把市场的波动熨平;第二个就是资本市场的稳定给客户带来的体验感提升了。
你试想我们中国10年的市场表现,如果跟美股这10年牛市是一样的话,那么大家对于权益的配置比例一定会比现在更高。所以我们觉得,未来配置中枢应该是会比现在的状态都更高的,但是否能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Q
问题3
操作上,个人养老金具体怎么投?比如月入2万元的投资者,您会建议他在个人养老金上做哪些安排?如果投资养老FOF产品,定投还是一次买入,以哪种投资频率?
陆靖昶:其实我们一直想说,养老本身最关键的是让大家知道我需要养老,什么样设计的养老目标是对的,然后第三个才是考虑用什么样工具去实现。像这样的一个人群,在上海或者在全国,应该是相对普遍的一个情况,月收入在2万的水平。按照现在的规则,我们以之前定的税延养老保险的税优制度来进行计算,如果每个月投1000元,按照现在的税率机制,这1000元应该处于纳税档位上交25%的档位,那就是这笔钱如果他真实取出来,他拿到手里再去消费、去投资也好,大约有250元是要先扣除个人所得税。
我们算一下,如果他不进行养老投资这笔钱,每个月有1000块钱,如果有20年的投资期限,相当于有24万,这24万里的6万块钱要被交税交掉,那就剩18万。相当于,我每个月1000块钱,这笔钱如果不取出来,我凭空先多6万块钱的免税额度,这笔钱已经出来了。
第二个是如果你在这20年间去投资一个养老目标基金,我们假设养老目标基金预期年化是8%或者8.5%,跟社保现在年化收益水平相当,社保管理的年化收益水平也在8~8.5%左右,以这样的一个复利计算,20年最终你能达到60万。然后你在退休开始领的时候,会扣除本金里面7.5%的税,这笔税大约只有1.8万。
我们现在大概率是执行EET模式。是我们之前买养老金之前是不交税的,个人所得税免除了;然后投资过程中也是不交税的,因为我们现在也没有所谓的资本利得税;最后在领取阶段缴税,就刚才我们所说的7.5%综合税率,缴完之后最后大约能获得58.2万的资金。
这个钱跟刚才我们说的,如果你没有做养老计划投资,这笔钱你领到手里大约是18万;你最后做了这笔投资之后,你在退休的时候变成58万,大约是你之前税后本金的三倍。这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这笔钱你每个月就1000块钱拿出来投资,最后的效果是这笔钱会变成你现在拿到这笔钱的三倍,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假设。
中国资本市场的年化收益率高,中国近20年权益的年化收益率达到12~15%之间,已经高于预设的8~8.5%的年化收益率水平了。
第三个就是未来的回报率,我们觉得可以保持的可能性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据说全球的整个流动性,我们觉得依然还是像现在这样的话,相对来说会比较宽松,所以说如果维持合理的温和通胀,或者说保持合理的资本增长,我们觉得回报率的可行性依然很高,所以有必要去投资于一个回报率较高的产品。
第三个点在于,你投资这样一个产品,我们后来算过,你才能够勉强去达到我们之前所说的替代率7%。如果你把回报率下降,你投一些更稳健的产品,比如说在年化4%、3%甚至更低的话,这个产品即便你投了,你最后的累计金额大概会差很多。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每个月存1000块钱,你是买一个3.5%左右的产品,不管这个产品是存款、理财、还是保险,那么30年之后大概只能累计到32万的资金。但是如果你是买一个养老基金,刚才我讲8~8.5%的年化产品,大约能够变成144万,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对于客户来说,我们觉得只要你的储蓄时间够长,我们是建议尽量去投资长期回报率高的产品,因为养老是一个长期的钱,我们要发挥复利的效用,就必须要把收益率提升上来,然后把时间尽量拉长。
定投还是一次买入?
其实这个选择我觉得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选择权也并不是很大,因为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大家一次性投入对于你复利的增长肯定是更可观的,而且相对来说你现在承担的压力可能也会更大一点,所以我觉得可行的比较能够接受的姿势肯定是定投。这个模式一来分担了你的缴费或者缴款压力;第二个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配置或者买入养老金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所谓的定投微笑曲线。
也可以分享一下海外的经验。在海外的各类产品里只有三种产品,就是客户实际回报率会超过资金本身的,其中有一款就是养老目标基金。我们现在不是经常谈及“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在海外的经验是,在养老基金上,不仅基金赚钱,基民比基金还要赚钱,大约年化收益率比基金还要多出将近一个百分点,原因就是它也是一种定投的交款模式。
首先在这过程中,可能主要08年金融危机是最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它在更低的位置不断在定投养老金,所以它在09年以后,美股将近10年以上的牛市过程中,它比这个产品本身的回报率会更高。
因为养老金本身这个过程是只进不出,在你退休之前是这样的,所以什么时候买,或者说你买的位置尽可能低,或者你在市场低的时候尽可能买得多,我觉得这一点是可以参考的,因为不存在你还在更贵的位置去抛售或者减持,就没有一个动作,它跟定投有点差别。
但是在买入这个点上,你要尽可能在市场恐慌、在市场估值偏低、在相对低点的位置去坚持你的养老金定投,甚至加大你的养老金定投,都是有效改善最后养老投资收益率的一个方法。
所以我们也建议,因为一次性买的话,这个时间点对不同的人而言,不可避免就会在市场特别贵的时候去买太多的钱,要把风险尽量减少,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定投是更加合适的。
【红包】看《梦华录》,宋朝人的理财攻略值得关注!
【红包】为个人养老金“组CP”,它俩“般配”吗?
【红包】这一届年轻人开始存钱养老了,养老规划中的神秘数字…
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揭示书
尊敬的投资者: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上海万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做出如下风险揭示:
一、基础设施基金与投资股票或债券的公募基金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且预期风险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础设施基金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产业园类型的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并持有其全部份额,基金通过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持有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全部股权,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和项目公司等载体取得基础设施项目完全所有权。基础设施基金以获取基础设施项目租金等稳定现金流为主要目的,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的条件下,每年至少进行收益分配一次,每次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合并后基金年度可供分配金额的90%。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风险及本招募说明书所披露的风险因素,审慎作出投资决定。
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
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四、特殊类型产品风险揭示:
1.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养老”的名称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产品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请您仔细阅读专门风险揭示书,确认了解产品特征。
2.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为货币市场基金,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者存款类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3.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
4. 如果您购买的产品以定期开放方式运作或者基金合同约定了基金份额最短持有期限,在封闭期或者最短持有期限内,您将面临因不能赎回或卖出基金份额而出现的流动性约束。
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上海万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六、华安养老2030三年:成立于2019-04-26,业绩基准为中证800指数收益率*50%+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 *50%。本基金2022年一季度至2019年度历年业绩(及业绩基准表现)为-9.07%(-6.82%)、0.91%(2.17%)、 17.97%(14.39%)、0.00%(0.00%),何移直的管理时间为2019-04-26-至今。
华安稳健养老一年:成立于2019-11-26,业绩基准为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80%+中证800指数收益率 *20%。本基金2022年一季度至2019年度历年业绩(及业绩基准表现)为-3.25%(-2.27%)、3.60%(3.92%)、 9.89%(7.54%)、0.00%(0.00%),何移直的管理时间为2019-11-26-至今;杨志远的管理时间为2019-11-26-至今。
上海万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万得基金及相关人员不承诺任何投资收益或投资本金不受损失。万得基金及相关人员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或其内容或者其他与之相关的原因引起的任何损失,以及因本文或其内容的发布,或者由于事实或分析数据传达中的错误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所引用基金业绩表现数据来源于管理人披露的经托管人复核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基金定期报告。
免责声明:本资料内容仅代表华安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研究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本材料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有关数据仅供参考,华安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不对其中的任何错漏和疏忽承担法律责任。华安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购买华安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产品时,应认真阅读相关法律文件。本材料的版权归华安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我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或修改。养老目标基金名称中含有“养老”字样并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目标基金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
风险提示:基金名称中含有“养老”字样并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养老基金不保本,可能发生亏损。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产品收益存在波动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本产品由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