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翁启森:打造投研“底座”,是可持续业绩的根本
导读:进入2022年以来,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不过相比于之前几次调整,我们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基金持有人变得越来越最成熟,市场越是调整,大家越认为是加仓权益基金的好时机。
近期,身边不少人基金持有人也在问我,平时在上海接触的基金公司中,有哪些公司的权益投研体系平台值得借鉴,权益基金产品的整体业绩都比较强?我当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华安基金。
根据最新的海通证券的数据统计,华安基金过去三年的权益资产超额收益为69.04%,排名同类基金公司第2;过去五年的权益资产超额收益为94.91%,在106家大中小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7(数据截止:2022年3月31日)。难得可贵的是,在不同市场风格中华安基金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业绩,也在每一个赛道都有超额收益能力突出的基金经理,并且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投资新人。
“华安基金,实力挺你”是华安基金户外广告的一句口号。过去这些年,他们确实体现了投资业绩上的“硬实力”。这个“硬实力”体现在,华安的大部分主动权益基金,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比较好的投资业绩,这让大家买华安基金的产品,也比较放心。
长期优异业绩的背后,是一个投研团队的体系、组织架构、投资流程等因素。那么华安基金是如何打造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投研团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近期再次和华安基金投研团队领军人物,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翁启森做了一次深度访谈。
早在2018年8月的一次访谈中,翁总就谈到了投研团队高匹配度和沟通效率的重要性。资产管理公司要把基金经理风格和产品特征进行匹配,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回头看,这是市场上比较早提出投资团队分组化、产品特征风格化、投研平台连接化的基金公司高管。
在2019年10月的访谈中,翁总又强调了基于平台的基金超额收益能力,避免基金经理投资过程中的单打独斗,而是让投研平台给不同风格基金经理输送“源源不断的子弹”。基金经理要专注,投研平台要全面,研究覆盖上做到没有任何死角。可以看到,过去几年华安基金优异的业绩,正是来源强大的投研平台组织架构以及人员布局。
此次的访谈,翁总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打造厚实的投研“底座”。翁总认为,过去几年权益资产规模的大爆发,既是一种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考验资产管理机构如何在规模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继续维持超额收益。我们都知道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形,规模越大必然伴随着超额收益的递减。翁总从源头出发,找到优质的研究员,以及对优质资产的定价能力,把控住了投研的“底座”,有了比较好的底层资产,自然就能实现比较好的投资业绩。
由于有多年海外投资的背景和视野,翁总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比较前瞻的思考,他认为未来资产管理机构之间,比拼的就是投研“底座”。“底座”这个词,在我们此次访谈中不断出现,从中能看到华安基金追求超额收益背后的本源,打造一套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可持续的平台能力。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翁启森的投资“金句”:1. 我们内部培养起来的基金经理都有一个特点:多维度的能力边界,并不是只深耕一个细分行业
2. 华安基金要在规模扩容的时代能继续把业绩做好,就要比拼投研平台的板凳深厚程度
3. 我们从源头把控,找到市场上在各个领域最出色的研究员,纳入到我们的投研梯队
4. 提高我们对底层资产的研究深度,也就是要厚实研究体系的“底座”
5. 华安基金不放弃任何一个行业,2021年煤炭和电力行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已经遗忘了这些“冷门”的行业,但华安基金第一时间就触觉到了变化
6. 为什么华安基金有许多年轻的基金经理一上来就业绩做得比较好,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打造扎实的投研“底座”
7. 我们的基金经理还有一个特点,他们的投资方法很多样,但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有代表性的海外投资大师
8. 我们许多基金经理相对于基准和同业的月胜率、季度胜率都很高
9. 拉长时间看,只要在你需要表现的时候,做出超额收益,在市场对你不利的时候,控制风险,长期业绩就会做得比较好
10. 研究“底座”如果足够强大,基金经理对组合配置的置信度也会大大提高,置信度是提升投研转化率的关键
01
从源头出发,
打造研究平台的“底座”
朱昂:过去几年,华安基金在每一个风格上,都表现很好,整体业绩也突出,能否请您谈谈背后的原因?翁启森:我们前几年访谈的时候,曾经聊过华安基金如何打造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围绕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做投资。华安基金内部很重要的工作是培养每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并且在一定的边界下尽量扩大能力边界。我们内部培养起来的基金经理都有一个特点:多维度的能力边界,并不是只深耕一个细分行业。我们的研究平台,有很强的跨行业协作能力,对于一个大的主题事件能迅速进行不同行业之间的跨小组深度讨论和研究,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样的研究方式,也锻炼了从研究员培养起来的基金经理,具备很强的跨领域思维能力。
我们在几年前的访谈中就强调“把对的人,放到对的位置,做正确的事情”。一直以来,把基金经理匹配到适合他们的产品上,是华安投资团队很鲜明的风格,也应该是市场上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机构之一。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在投资中尽量让基金经理保持他们的风格,并且培养不同投资风格和赛道的基金经理。
这些年来,我又在思考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在权益规模快速提高的时代,把投资做得更好。过去几年权益资产规模上升得非常快,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投研平台对底层资产理解的深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前几年我一直在想,华安基金要在规模扩容的时代能继续把业绩做好,就要比拼投研平台的板凳深厚程度。投研团队除了高效的协作能力外,还必须解决研究厚度的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两点:
首先,是研究员素质和层次的提高。我们在过去几年能取得不错的投资业绩,就是因为对整个研究员的素质、背景、要求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希望找到复合型的研究人才,能够更好适应中国经济的草根变化,最好是产业背景出身的人做行业研究,才能第一时间看到中国经济的产业变化。
我们从源头把控,找到市场上在各个领域最出色的研究员,纳入到我们的投研梯队。比如说,2021年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做得不错,就是因为在2020年加大了对新能源赛道的布局,引进了新能源汽车和绿能专业的人才,把研究延展到了整个行业,并且在A股和港股都增加了相关的研究员,确保了我们对新兴产业的敏感度和全覆盖。
02
不放弃任何一个行业的研究覆盖
朱昂:讲到全覆盖,记得几年前翁总就提到过“研究上没有死角”,所以华安一直强调对各个行业都进行覆盖?翁启森:华安基金不放弃任何一个行业,2021年煤炭和电力行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已经遗忘了这些“冷门”的行业,但华安基金第一时间就触觉到了变化。早在2020年碳中和第一次被提出时,我们就非常重视碳中和对中国产业变迁的影响,并且长期在煤炭和电力配置研究员。
我和你分享一个小故事。当时我想找一个研究员,既能覆盖新能源,也要覆盖电网和绿能。有一个看电力设备的研究员和我聊过后,并没有选择加入华安基金,因为他只想看热门的新能源车,不想看当时还比较冷门的电力设备。去年这个研究员给我发了微信,终于理解我们当时的判断力,对没有加入华安这个平台感到很遗憾,因为他发现华安基金对于产业变迁的透视度是如此前瞻。我们从来不是在最热门的时候,配置热门赛道的研究,而是比市场更早一些做研究布局。
我们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冷门行业。我一直说,每一个研究员如同守土边疆的大臣,一定要做到“守土有责”,当所覆盖行业有机会的时候,必须抗住大旗,对投资做出实质性贡献。即便再冷门的行业,也有春天的到来。早在2020年,我在内部就提到不要低估周期“复辟”的力量,当时周期行业的钢铁、煤炭、化工等基本上处在行业指数的最低水平,市场最火的也是核心资产。事实上,周期“复辟”的力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朱昂:所以解决研究厚度的第一个方面是提高研究员的层次,并且对各个行业实现全覆盖,那么第二个方面是什么?
翁启森:第二个方面是提高我们对底层资产的研究深度,也就是要厚实研究体系的“底座”。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正好是各个产业都处在升级改造的阶段,每一个行业赛道都有胜出的机会点,所以会更加检验我们投研团队的研究能力。
这几年公募基金市场不缺少需求,理财新规落地后,打破了刚性兑付,非标的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这个过程中对权益资产的诉求很大。在巨大需求的面前,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把投研团队的底座打好,应对市场机会。
03
研究追求卓越,
锤炼一批批优秀的投资新人
朱昂:为什么华安基金能持续诞生一批批优秀的投资新人?翁启森:大家或许有所耳闻,我对研究员的要求比较严格,导致华安的研究是比较严谨的。我在面试研究员的时候,都会丢给他们一个问题,他们是否了解我对研究品质的要求?
既然大家都知道我们对研究的要求和标准,那么这些研究员就会努力达到我们的要求、不断接近、甚至超越我们的要求。华安基金对于研究员来说是有一定挑战的,但是大家也都看到在这样的要求下,诞生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于是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推动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来挑战华安基金这个平台,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我个人的性格是追求完美的,对研究员要求很高,华安基金的投研团队也形成了追求卓越的文化。在这样的高要求下,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研究员。我们的研究员,每天的晨会都需要直面来自我和基金经理的挑战。许多研究员经历了两三年的锤炼后,积累出来的认知能力就和刚来时不可同日而语。
也可能是我们对于研究品质的高要求,一旦能被华安基金这个平台看中,并且选拔成为基金经理,那么他们在做投资之前就已经被充分锤炼过了。这些人一上手做投资,就会发现在我们的高标准要求下,做好一个投资组合可能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我觉得资产管理机构也必须打造投研体系的“底座”。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互相交融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一个投资流程尽量完善化、厚实化,那么好的投资业绩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华安基金有许多年轻的基金经理一上来就业绩做得比较好,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打造扎实的投研“底座”,这些人在研究员生涯期间,不断被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准,包括对于研究的理解和投资的理解,那么一旦他们开始正式管理组合,基本上结果都不会太差,甚至有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朱昂:那么什么样的研究员,能成为基金经理?
翁启森:我们的研究员必须在过去三年中有至少两年在所覆盖行业前二分之一分位,才有资格进入基金经理助理的选拔。在基金经理助理的选拔过程中,我们一方面会安排优秀基金经理给他们开讲座,加深他们对投资组合的理解,同时基金经理候选人的模拟组合也要有突出的超额收益。
也就是说,一个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需要在两个维度证明自己的能力:1)在研究上的认知能力,基本上过去3年能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员,都是行业上的专家;2)对投资组合和市场的理解,这个需要在模拟组合中体现,特别是在答辩环节,主要是强调对投资的理解。
我们特别重视基金经理候选人对于投资的理解、个人的投资逻辑、对市场的理解等等,如果他对投资理解不到位,很可能在答辩的时候被淘汰。
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市场的理解方面。我们要求每一个从研究员选拔为基金经理的人,都必须对全市场和投资有所理解,知道自己在市场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华安基金不但培养行业专家,还要培养能把投资做好的基金经理。
我们的基金经理还有一个特点,他们的投资方法很多样,但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有代表性的海外投资大师。
朱昂:能否分享一两个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历程中的小故事?
翁启森:我们去年被大家关注比较多的一位基金经理是刘畅畅,她在做投资之前是看钢铁行业的。有一年她刚生完孩子回到公司,我就跟她说研究周期性行业,必须要去和期货市场的人聊,才能映射出市场的前瞻性观点,周期所处的位置。这个建议也让刘畅畅把周期股的基本面研究和股价的运行找到了挂钩点。之后正好遇到了周期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刘畅畅作为研究员帮助我们投资团队在钢铁股上赚了很高的收益。
我自己是半导体行业的工程师出身,对于TMT行业大的变化一直保持跟踪和思考,也会丢出一些议题让我们内部的TF Boys(泛指华安的科技投资团队)讨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华为被美国制裁的时候,许多人觉得国内的半导体行业要不行了,但我们看到了海外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的化整为零。在半导体的供应链上,华为早就做了准备,已经开始去A(去美国化),增加C链(增加中国化),培养了一批很优秀的中国半导体企业。再从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变迁去思考,结合到资本市场的链接,我们整个投资团队逆势布局了半导体,帮助我们在2019年取得了很不错的业绩。
04
每一个赛道,
都有长期业绩突出的基金经理
朱昂:几年前我们的访谈中,您谈到要在基金经理表现不好的时候保护他们,但国内基金持有人通常比较短期,基金经理表现不佳作为管理层也会面临来自渠道和持有人的压力,能否具体谈谈在基金经理表现不好的时候保护他们?翁启森:我们比较幸运的是,每一年都有优秀的基金经理冒出来,能适当减轻市场质疑带来的压力。我们对于短期表现不是特别理想的基金经理,也都特别有信心,只要把时间维度拉长,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都很好。无论是胡宜斌、王斌,还是万建军。我们许多基金经理相对于基准和同业的月胜率、季度胜率都很高。我们并不追逐每一个胜点,但要求基金经理拉长时间看,都能做出自己的代表性产品。
资产管理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华安基金从来不是短周期的考核,我们是市场上比较早用一年、三年、五年维度考核基金经理的资产管理公司。即便一个基金经理一年业绩不好,但是三年和五年业绩还是很好的。
我们这些年有一批基金经理已经取得了超过20%的年化收益率,表现最好的王斌有接近50%的年化收益率,这个年化收益率表现是非常惊人的。长期优异业绩的背后,也说明基金经理越来越清楚自己面对的客群,这些客群希望获得长期回报。拉长时间看,只要在你需要表现的时候,做出超额收益,在市场对你不利的时候,控制风险,长期业绩就会做得比较好。
在内部的氛围上,我们从来不会放弃当年度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反而是鼓励他们,不给他们额外的压力。我希望每一个基金经理都做出自己代表性的产品口碑,只要对投资者认真负责,长期一定会得到回报。华安基金的文化,也是对基金经理的包容性比较大。
我们会循序渐进,一步步涵养基金经理的光芒,不要烧尽。有一本关于Capital Group基金的书《长线》对我影响比较大,他们也是对基金经理进行长期的、多维度的考核,不是从单维度去评价基金经理的。
05
好的研究“底座”,
是提升投研转化率的关键
朱昂:研究和投资之间,如何避免内部“打架”的问题?翁启森:华安基金内部投资和研究团队之间的融洽,非常让我感动,也可能和我们包容的文化有关。基金经理越来越深刻理解到,做好一个投资组合,要依靠多元的因素,不是单一研究员的问题。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很强的研究员,也有比较弱的板块。但是整体上来说,我们把研究“底座”的源头把控好,引进优秀的人才,给这些人才包容的氛围,让他们在成为行业专家之前,有试错的过程。有了优良的底层资产,基金经理的组合管理就会相对容易很多。
曾经有个细节让我很感动,在一个研究员的行业处在低谷期时,我们的基金经理是去为研究员说话的,还给研究员送书,让他静下心来好好对投资进行理解。我们内部的包容文化,很少会出现投资部和研究部之间的矛盾激化。基金经理也知道,去吐槽一个研究员无法改变既成事实。
作为一个组织,我们还是回归到如何打造强大的投研“底座”,如果内部有一些板块比较薄弱,我们就会引进相应的优秀人才,弥补研究上的短板。投研“底座”如同一个投资组合一样,也需要思考如何优化结构,进行布局。人员结构的优化,自然而然会反映到投资组合的优化。一个团队的投研好坏,与研究“底座”有很大关系。我们这些年不断坚持优化研究“底座”,研究员的信心得到增强,也就不会出现互相吐槽的问题。未来华安基金要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夯实我们的研究“底座”。
研究“底座”如果足够强大,基金经理对组合配置的置信度也会大大提高,置信度是提升投研转化率的关键。如果没有置信度,即便研究员做了重大推荐,基金经理可能也不会买很多仓位。这就如同优良的细胞,才能形成优秀的组合,最后变成优秀的个体。我们把投研的每一个模块进行优化,之后变成小组之间的组合,再变成优秀的团队,最后变成强大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就是不断打磨研究员。每天的晨会,我都会去挑战研究员,在这个过程中,把他们内心最强大的部分磨炼出来。
朱昂:在华安,研究员的资历特别深,但大部分研究员都着急做基金经理,你如何留住资深的优秀研究员?
翁启森:关于这一点,我很感谢华安基金展现出具有生命力的投研平台。这个生命力,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加入这个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中,能够让自己的研究被基金经理和市场所认可。我们一直有能力、有计划、有训练的不断打造投研生力军。大家也发现经过华安投研平台洗礼后,都会逐渐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基金经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资深研究员都愿意留下来。而且,过去几年优异的业绩也让大家的信心不断提高。
我们内部研究员转化为优秀基金经理的比例很高,许多新秀一上场就变成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经过3年的投资业绩,就会被全市场看到。我们也会给新秀基金经理很多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无论是面对渠道、公众、还是媒体。这些年来,华安基金培养基金经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也逐步被很多公众渠道认识到。
今年开始,我们会启动管理培训生招募,从应届生开始招进研究部进行内部培养,背后也是我们对这一套科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有信心。
朱昂:最后,关于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有什么书或者案例让您印象比较深?
翁启森:我非常推崇关于美国Capital Group基金成长历史的那本书《长线》。Capital Group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我不仅这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也对这家基金公司做过深入的研究。
Capital集团一直强调把优秀的人、团队、资源放到一起,并且始终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过去几年,聚焦和优化,也是华安基金投研平台不断在做的事情。
【红包】2021年,华安主动权益基金位列赚钱榜第1!绩优基金经理市场观点新鲜出炉!
【节日奖品】主动权益投资真的是男性的天下?见证华安基金主动权益投资巾帼力量!
“实力挺你”!华安基金以年轻品牌形象拥抱新一代基民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产品收益存在波动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