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市民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推动新市民植根城市
3月4日晚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对新市民做出了比较完整的解释与范围界定,也是到目前为止,说得最为清晰、最为明了的一次。《通知》明确,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通知》不仅对新市民进行了解释与界定,还测算出目前全国约有三亿新市民。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新市民会成为金融支持和服务的重点之一。
一、创业是新市民植根城市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事实也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新市民无疑是城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一个群体。如果能够把困扰新市民的问题解决好,城镇化建设就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通知》对金融如何服务新市民、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创业无疑是新市民植根城市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如何服务新市民创业,《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落实担保、贴息等政策,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按规定免除反担保相关要求。同时提出,商业银行要加强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和信用贷款投放,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要求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加强与工伤保险政策衔接。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新市民融入城市、植根城市、自主择业、减轻就业压力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一旦新市民创业成功,还会对吸纳就业产生积极作用。创业对就业的影响,往往是几何效应。自然,需要更大力度支持,更多渠道释放金融资源,为新市民创业打下坚实的金融服务基础。
二、如何让新市民更好地植根城市
新市民植根城市,还会遇到公共服务“短板”问题、不衔接问题。如何解决,对新市民植根城市也很重要。《通知》明确,要支持新市民更好获得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新市民子女教育金融服务,支持托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等。这些看起来是常规动作,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金融部门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观,能真正确立为新市民服务的意识,很多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因此,《通知》的发布,对于金融部门如何更好地支持为新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与机构,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鼓励金融机构为新市民创造更好的公共服务环境。
此次《通知》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亮点,就是对新市民住房问题的金融服务。《通知》指出,要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除了购房,《通知》对新市民购房后的居家服务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商业银行为新市民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这些对新市民来说,无疑是最需要的,也是最紧迫的。需要注意的是,监管机构能够对商业银行的落实情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制定服务新市民住房信贷工作的程序、手续,并向所有新市民公开,避免政策难以落地现象的发生。
新市民是未来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也是城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解决好城市新市民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新市民尽快植根城市,不仅对稳定城市发展、有效解决城市企业“招工难”问题、维护城市的结构稳定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给未来城市发展、城镇化建设积累良好的经验、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金融支持,无疑是新市民植根城市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知》的发布,已经为金融服务新市民明确了方向,指明了导向,就看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服务动力和服务效率了。如果服务好了,对金融企业来说,将是双赢之举。因为,新市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带给金融企业的也是庞大的市场资源、发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