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收外资再创新高痛击“外资撤离论”
中国吸收外资再创新高痛击“外资撤离论”
商务部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再创历史新高,引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其中,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较快,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9.2%。
看到这组数据,不仅高兴,更有一种轻松、解气的感觉。因为,去年以来,不时有人放出“外资撤离中国”的论调,认为在中国的外资大量撤离到越南、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中国开始被外资“抛弃”了。而且,还举出一些实例来,特别把三星等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停产当作是最具说服力的案例,并试图让外界相信,外资真的在大规模撤离中国。
到底外资有没有撤离中国,哪些外资撤离中国,撤离中国的外资有多少,为什么会撤离中国,这些耸人听闻的论调,并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数据做支撑,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外资在撤离中国。更多的,是用个案当作共案,用个性问题当作共性问题,用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就算三星在中国一些地方的工厂停产,也不是三星全面撤离中国,而是某些方面的战略调整。其他一些企业也是如此,是依据企业发展实际和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对企业的投资结构、投资方向、投资策略做出调整,将低端的加工制造撤离中国,将具有技术含量和产品特色的项目转移到中国,形成新旧置换,而不是盲目撤离。
更重要的是,有撤就有进,在低端制造、低端加工撤离中国的同时,一些更具竞争力的高技术投资、高技术产品、高技术服务等,则开始不断地进入中国,享受中国经济转型的新的红利。
必须看到,中国发展的红利,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等,而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红利、升级红利、竞争力红利。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生产与加工,包括研发,可能不赚钱,或者赚的钱很少。在越南、印度等具有劳动力红利的国家,看似成本较低,红利较大,但是,管理、技术、精细化等方面与中国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营商环境、员工素质等,很难与中国相比。因此,所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消费者的要求,廉价劳动力红利无法转化成产品竞争力,不具有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在产品成本和技术、管理等两方面都有优势的中国,才更适合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于是,过去不大可能来到中国的企业、项目,开始逐步转向中国,继而替代传统的中低端企业与项目,将中低端企业和项目置换出中国,也就给了一些人外资撤离中国的错觉,就声称外资开始大规模撤离中国了。而他们,根本就没有很好的调查分析,在外资撤离中国的同时,有多少新的外资进入到了中国,有多少新的企业进入到了中国,有多少新的项目进入到了中国。不然,2021年吸引外资规模再创新高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不是对“外资撤离论”最有力的痛击吗?
不仅如此,看看近年来服务业外资的吸引情况,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电信、信息传输、计算机与软件、批发与零售、金融、医疗卫生、房地产等领域,都有大量外资进入,特别是金融业,是近年来开放力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引进的外资规模也很大,显现了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决心。
高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对低技术、低端生产与加工等形成挤出效应。因为,这些中低端企业,继续留在中国,已经很难再维持生产与经营,必须撤离中国。只有那些本身就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如苹果,就不会撤离中国,而是会加码投资中国,以便于企业主产的产品能够更好地与中国消费者互动。
这也意味着,所谓的外资撤离中国,只是有些人用一只眼看外资市场的结果,是以点盖面、以偏盖全,甚至是瞎子摸象,只要深入分析一下,只要把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结构了解一下,特别是近年来外资撤离的企业与进入的企业进行一番比较,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外资不仅没有撤离中国,而是更加在意中国了,是在随着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加快,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否则,也无法在中国呆下去。
所以,2021年的吸收外资情况,毫无疑问给了“外资撤离论”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了那些看空中国经济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不仅没有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现象,反而更加受到外资的青睐,特别是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外资投资中国的首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