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欠”到“根治”,标本兼治,关键看落实
从“清欠”到“根治”,标本兼治,关键看落实
自今年11月全国开展根治农民工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以来,北京、安徽、江西等地都在相应的工作方案中,把根治欠薪作为施策目标。从前些年的“清欠”,到如今的“根治”,治理农民工欠薪这一社会顽疾,正在从点对点的整治措施中逐渐酝酿出长效治理机制,实现“根治”的基础不断牢固。
如果说“清欠”是一种被动行为,只是在对具体问题纠错,在给农民工提供帮助,而不是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至多也就治标的话,“根治”就是积极主动的做法,是在对农民工工资发放问题纠偏,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事实也是,不管是城市工人还是进城务工人员,一样的付出劳动,一样的用劳动获得报酬,为什么农民工的薪酬就要拖欠,就要用“清欠”的方式解决,而不能不拖欠呢?这个问题,可能从发生之日起就存在认识误区,就有一种“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人”的想法和“恩赐施舍”的意识,在企业或经营者的心里,甚至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里,城市工人的工资是不能拖欠的,是会引发社会矛盾的。
而农民工则无所谓,是城市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岗位,慢慢支付工资没有问题。结果,每到春节,农民工讨薪就成了各地政府大门前的一道“风景”。只是,这道“风景”,实在太刺眼,也实在有失政府的颜面。
自从“清欠”行动以来,应当说春节期间农民工聚集在政府门前的现象是越来越少了,很多城市已经消失了。但是,并不代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单位,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中,拖欠现象依然存在。所不同的是,地方政府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暂时化解了矛盾。从根源上讲,并没有真正解决,搞不好,就会出现欠薪问题,会引发农民工集访。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变化,开发商资金链紧绷,甚至有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新的矛盾也可能会发生。一方面,很多工程项目都是以农民工为主体建造起来,或正在建造的,如果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有可能会带来农民工欠薪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供应商也与农民工有着密切关系,包括送货的货款、经营者本人就是农民工出身、拖欠的企业款项较多导致间接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都是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民工欠薪问题不只是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存在,也不只是在某个城市、某个区域存在,而是一个面广量大、涉及范围和领域很广、人员极多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源头开始抓起,从源头治理,才能确保农民工欠薪问题不再发生。即便发生,也能自动纠错。否则,会越抓难度越大,越抓矛盾越多。
从“清欠”的情况来看,也不能看出,地方政府只要下决心去做,还是能够做好的,也是有能力、有办法处理好拖欠问题的。但是,却又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没有完全做到五根指头弹钢琴,没有在促发展、抓建设过程中,对农民工欠薪这样的问题予以更多关注。殊不知,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同样会影响发展与建设的,甚至会给地方的营商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地方提出“根治”农民工欠薪的问题,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对外亮出的积极姿态。因为,“清欠”工作做得再好,也是“欠”,不仅是企业拖欠的农民工工资,也是政府拖欠的农民工感情,是政府对农民工的不关心、不爱护、不体贴。因为,谁都知道,农民工的这份工资挣得不容易,是真正的辛苦钱、血汗钱。谁都知道,农民工的这份工资,可能就是孩子新开学的学费,也可能是老人的医药费。拖欠他们的工资,真的是于心不忍。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提出“根治”目标的地方,能够真正从“清欠”转向“根治”,能够通过立法、立制、立规将这项工作固定下来,让这项工作的牙齿锋利起来,谁要再出现类似问题,就依法严肃处理。对于那些还没有勇气“根治”的地方,也要尽快解决好“清欠”问题,尽快从“清欠”转向“根治”,拿出政府实实在在的动作与姿态,让广大农民工真正感受到政府在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诚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