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0亿未用完,今年又融582亿,宁德时代有没有过度融资?
去年200亿未用完,今年又融582亿,宁德时代有没有过度融资?
上市三年,融资总额超过千亿,外界质疑其过度融资。尤其是本次规模高达582亿元的巨额定增,是在去年200亿融资尚未使用完的情况下提出的。对此,宁德时代在回应深交所问询时,给出了3个理由:一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相关产业政策,迎接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满足市场和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公司拥有最广泛的全球化客户基础,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需求量增速明显;三是扩大产能,提升产品性能,有助于发挥规模化效应,降低电池成本,增强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客观地讲,三个方面的理由都站得住脚。对股市来说,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方面,确实需要有重点、有引导性、有战略眼光,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别是创新能力比较强、市场前景比较好、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优先支持、重点倾斜,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做优做强,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像宁德时代这样的企业,给予更多融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够接受的。
前提是,企业也要有所敬畏,要真正把资金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真正能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而不只是规模效应、眼前利益,只是为了短期利益需要而任性融资。如果这样,就得要限制,且必须严格限制。否则,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曾几何时,无锡的尚德和江西的赛维,也都是以新能源企业的姿态出现在了公众面前,特别是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还一度进入财富榜的前3位。可是,最后的结果,不仅是一地鸡毛,更是一地鸡,让地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基本为他们擦净了屁股。所不同的是,尚德和赛维,玩的是负债扩张,用的是银行的钱,给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和损失。而现在的宁德时代,很明显比尚德和赛维聪明,他们玩的是股民的钱,是不要偿还的钱。就算企业出现了问题,受伤害的是股民,而不会给企业和实际控制人带来任何风险,他们的利益,或许早就转移到了其他地方,甚至国外。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对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企业的融资行为予以严厉监管,需要更加重视资金的投向,需要对企业融资的真实意图做出有效的分析与评估。对上市融资、特别是通过增发进行的融资,决不是一句扩大产能就能作为最有效的的理由,就能愉快地获得融资。关键要看,产能扩大与市场需求、产能扩大与技术提升、产能扩大与竞争力之间是否存在紧密关系。只追求产能的发展,是没有光明前景的。反之,会留下越来越多的风险、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危机。
从宁德时代的情况来看,虽不能完全认为其已陷入产能扩张的泥潭之中,但是,从企业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各种操作来看,似乎有这方面的嫌疑。产能的扩大,有点失控,有点无节制、无理性。就算拥有最广泛的全球化客户基础,这样的产能扩张方式,也会留下很大的风险。因为,动力电池的性能,并没有达到消费者期盼的理想状态,更多情况下,还处于跟随化的扩张状态,而不是引领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在技术上形成绝对的市场优势。因此,这样的产能扩张,与当年光伏太阳能的扩张十分相似,都不是通过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扩张,而是凭借一哄而上的市场需求扩张。一旦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所有的竞争就会陷入到恶性的价格竞争状态,产能就会成为企业的负担。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宁德时代的融资,我们更关心的是其资金的使用,亦即融资来的资金,准备投向哪里。按照企业公告显示的数据,宁德时代的582亿巨额融资,9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7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其余419亿资金均被用于扩大产能。也就是说,70%是用于企业的产能扩张,接近20%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只有12%是用于技术研发。那么,这样的产能扩张,具备技术支撑条件吗?能在未来的市场占据优势吗?
宁德时代没有走负债扩张之路,而是用股民的钱来满足企业扩张的需要。只是,股民的钱也是钱,也要负责任地使用。这些年来,股民被企业坑的现象并不少见。动辄百亿、数百亿的股市融资,恐怕需要监管机构更加注重资金的去向,注重企业的意图。扩大产能的理由,只能作为一个方面的参考,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竞争力,才是关键。否则,就会成为股市的“黑天鹅”。追赶风口的企业,远比不上扎根基础的企业。这一点,所有的企业都要学习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