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是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七大体系、四大关系、三大变革、五大平衡、六方面融合等,都是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但是,从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发展好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是必须抓好、抓出成效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构筑起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牢固防线,才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那么,如何才能发展好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坚实的防线、最牢固的堡垒、最有效的保障呢?首先要有“心”。虽然从上到下都在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都在提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但是,能否落实到行动上,能否真正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到实体企业身上,需要看地方政府有没有实体经济的概念,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有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是能够真心对待实体企业、关心实体企业、爱护实体企业。如果是小和尚念经,那么,实体经济发展就难以得到高度重视。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如何对待实体经济问题上,地方确实越来越有“心”了,也越来越用“心”了。只是,有“心”和用“心”的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是真心,有的是应付,有的是行动上关心,有的口头上关心。因此,不同的地区,实体经济的处境也不同,发展也存在很大差别。所以,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让地方真正把“心”放到实体经济上来,做实实体经济基础,从而把政策、资源、资金等都能够自觉地投向实体经济。也只有用“心”,才会有“芯”。也只有有“芯”,才不会被其他国家卡脖子。
只有“心”还不行,还要有“新”。今天的实体经济,早已不是二、三十年前,只要是实体企业、只要是实体项目,就是实体经济。如果实体企业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准,没有足够的科技含量,要成为实体经济中的一员,为经济航船劈波斩浪提供有力支撑,也是非常难的。
实体经济的“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上要“新”。要摒弃过去跟在别人后面发展的思维,不仅要学别人的技术,更要创新自己的技术,能够掌握别人所没有的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天花板技术,都要攻克,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产品要“新”。有技术的目的,就是有产品,有别人没有的产品,有比别人竞争力强的产品,有市场最愿意接受的产品,且不仅要生产、销售产品,更要培育产品的品牌,提升产品的价值。三是供应链要“新”。美国挑起的,带来的教训很深刻,那就是供应链的创新,实在太过重要。没有有效的供应链,尤其是高端领域的供应链体系,就会被别人卡脖子,就会受到各种限制,因此,必须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全新供应链体系,实现国内大循环。四是价值链要“新”。走低端制造之路,是发展初期的选择,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后,如果再走低端制造之路,显然是没有前途的,也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提升价值链水平,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经济关系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因此,推动价值链创新,也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政府层面要有“心”,企业层面要有“新”,企业家则要有“辛”。今天的实体经济、实体企业,不同于二、三十年前,没有很多的外界干扰,只要专心去做实业就行。今天不同,外部干扰太多,各种诱惑也很多。前些年的房地产业、近年来的互联网业,包括资本、投资等等,都比搞实体产业来钱快、挣钱多。但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说,显然要比实体经济相差太多。特别是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外部挑战能力,必须要靠实体经济。
因此,坚守实体经济、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没有一点精神是做不到的,没有“辛苦”的毅力是做不到的。这方面,尤其是企业家,要想在实体产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有横下一条心的思想准备。同时,还要面对来自于外部的各种挑战。更有可能的是,经过不懈努力,投入满腔热情,花费巨大精力,还有可能不成功。或者挣不了钱。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家们有没有坚守的毅力,有没有辛苦的决心,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政策、资源等向实体企业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家倾斜,是必须的,也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
总之,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制造业,大力突破各种瓶颈和阻力,真正实现国内大循环,构建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和打造高效的价值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