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下的郎平,保守是难免的,但责任不全在她
光环下的郎平,保守是难免的,但责任不全在她
8月31日,中国排协官网发布了一篇《新体育》杂志的5000多字深度长文《中国女排为何兵败东瀛》,作者是91岁的排坛泰斗张然,他曾担任中国排协副主席。文章将中国女排兵败东京的原因概括为五点:主力阵容老化、替补力量薄弱、赛场指挥失宜、心理压力过大、集训弊多利少。
对此,中国排协迅速回应,于第二天凌晨发表了四点说明。其中,第二点是这样说的,《中国女排为何兵败东瀛》一文不是也不代表中国排协的意见。为什么要这样说,道理很简单,文章引起了争议,且支持郎指导者居多。球迷们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排协的态度,这是中国排协在推卸责任,甚至认为这是中国排协卸磨杀驴。
按理,面对球迷的质疑,中国排协应当更加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做出更加理性、客观、明确的回应,而不是打太极拳,更不是推卸责任。因为,张然的文章,并没有发表在中国排协官网上,而是被中国排协官网转载。既然是转载,就意味着中国排协是赞同文章的观点的,是认为文章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退一步讲,如果中国排协官网在转载文章时就明确表示,文章所说的观点,只代表作者个人,而不代表中国排协意见,到也可以理解,恰恰是,在文章引发争议后,中国排协才做出如此回应,实在有点此地无银的感觉。
实际上,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并没有错,郎指导在此次奥运会前的一些策略、思路、方法等,确实出现了保守现象,而没有了里约奥运会时敢于大胆使用新人、敢于战术创新的魄力。但是,这种结果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从郎指导个人的情况来看,在耀眼的光环下,确实比较保守了,不敢再大胆使用新人,担心输了球后,外界会给予她太大压力,认为她不该使用新人,而应当稳定主力阵容。
也正是因为如此,就带来了郎指导在用人和战术方面的偏保守,以至于在朱婷、张常宁等绝对主力遭遇伤病困扰,尤其是朱婷伤势严重的情况下,队伍的基础就被彻底摧垮了,在东京奥运会上自然无法取得好成绩。
如果说郎指导没有责任,显然是不实事求是的。即便是郎指导自己,也是不会认可的。但是,如果因此就把责任全部推给郎指导,也是不客观的。因为,论实力,中国女排只能算是世界前五,而没有拿冠军的绝对把握,更没有连续几次拿冠军的实力。郎指导执教后,能够拿到几次冠军,完全是用精神弥补了实力上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中国女排特有的冠军气质。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作用的发挥,也是需要实力来支撑的。只有当实力与对手差不多的情况下,精神的力量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当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精神的力量就难以保持队伍实力的稳定了。而在东京奥运会上,由于替补与主力的差距较大,在主力遭受伤病困扰的情况下,单靠精神的力量是难以支撑的。输球,也就成了必然。
也就是说,郎指导带给中国女排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精神,老女排精神、拼搏精神,加上女排姑娘们的实力也达到了一定水平,那么,拿冠军也就成了必然。只是,在东京奥运会上,伤病的意想不到,让精神力量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自然,就让郎指导在战术和用人上的保守,被无限放大了。
那么,郎指导的保守,是否完全是因为她本人的原因呢?为什么在奥运会前郎指导还在使用替补出战世界联赛呢?实际上,郎指导的保守,除了她个人的原因之外,与外界给予她在东京奥运会上的成绩要求、冠军希望也是密不可分的。
张然的文章说到,郎指导后来听不进专家的意见了,这话既对,也不对。对的方面,当然是郎指导应当多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专家的意见,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战术策略和用人思路。不对的方面,则是听与不听,只要输球了,就必然存在没有听取专家意见的说法。因为,专家们的意见也不是完全一致的。输球后,不同意见的一方,就自然而然地会占据上风。我们要问的是,如果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中国女排就能在东京奥运会上拿冠军了,也是不现实的。主力伤病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况且国内尚没有看到特别有希望的新星。
当然了,如果真的觉得郎指导的战术太保守了,中国排协也可以向郎指导指出啊。实在不行,还可以换人啊。但是,中国排协敢吗?有这个魄力吗?郎指导的保守,可能也是中国排协的保守吧,是中国排协太希望郎指导能够带领中国女排再拿东京奥运会冠军吧。既然给了郎指导这方面的压力,保守也就不可避免了。新人要想在东京奥运会上出现,自然也是不可能了。所以,切不可把责任全部推给郎指导,真正该承担责任的,决不是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