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没死,只是生命的形态不同罢了

谭浩俊 2021-07-24 00:01

KTV没死,只是生命的形态不同罢了

根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1年3月,我国现存的KTV企业还有6.4万家,注销或吊销的企业多达4万多家,几乎相当于现存数量的2/3。同巅峰时12万家相比,这个数据堪称腰斩。

所谓KTV,就是为卡拉ok提供影音设备与视唱空间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消费者不仅可以唱歌,还可以喝酒、喝水、品尝水果、跳舞等。说到底,就是一个小型唱吧。可以一个人自娱自乐,可以几个人共同娱乐,也可以十几个、几十个人一起欢乐。

KTV最早是在日本风靡,后来在世界各地流行。KTV在中国受到关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了九十年代,就开始风靡了。据北京市文化局统计,截至1993年9月,北京市共有注册歌厅282家,到1995年,包括歌厅等在内的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就达到了1400多家。而风靡之势,也很快从大城市传向中小城市,包括一些乡镇也风靡起了KTV。巅峰时能够达到12万家,且不包括很多企业内部可供卡拉OK的场所,条件具备的家庭也购买了可供卡拉OK的音响设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一刻有关方面收到的投诉,很多都是有关夜间卡拉OK声响太大的。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有关方面也难以协调。

有人说,如此风靡的一个行业,出现经营场所腰斩现象,主要与那一代人逐步变老,新一代人不太习惯于卡拉OK有关。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与那一代人在一起忆旧,可以说没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没有进入过KTV场所,或者没有过卡拉OK经历。也就是说,那一代人确实是与KTV结伴而行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当年那种热情确实在下降,能够保持那种热情的,已经寥寥无几。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转行到了广场舞,成为另一种时尚者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KTV正在走向死亡,即将全面灭亡呢?显然也是不对的。纵然KTV经营场所已经消失一半,但全国仍有6.4万家,仍维持着正常经营。如果没有生意,应当关门歇业了。所以没有关门歇业,说明还是有很多消费者的。从平时的观察中也不难发现,在进入KTV的消费群体中,也不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更多的还是年轻人。这也意味着,年轻人并没有完全抛弃卡拉OK,他们也会在KTV场所寻找生活的快乐。只是,比起他们的父辈来,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更多,他们不需要像父辈那样专注于卡拉OK,甚至吃饭时也不得安宁,都在尽情地享受卡拉OK带来的欢乐。

那么,消失的KTV,到底是彻底消失还是以其他方式和形态出现了呢?不可否认,有的KTV,确实是彻底消失。因为,原本就缺乏经营能力,也缺乏吸引消费者的手段和魅力,自然会在市场竞争中消失。但是,更多的并不是彻底消失,而是以新的形态出现在了消费者面前。譬如KTV+酒吧、KTV+综合娱乐、KTV+DJ互动,以及虚拟KTV、网络在线卡拉OK等,这些场所聚集的人群,规模也是非常大的。如果将其量化成KTV的话,数量应当远超KTV巅峰时的12万家。别的不说,单是网络卡拉OK人数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据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在线卡拉OK消费人数已达3亿人,在线卡拉OK营业收入则为110.9亿元。特别是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0%。

也就是说,KTV的生命实际是在延续的,除了自身的生命在延长之外,还在以其他方式和形态延续,这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社会进步。如果一种形态走到底,那社会还怎么进步呢?人民生活水平还怎么提高呢?特别是娱乐行业,新形态替代旧形态,是随时都会发生的事。只是,在发生过程中,不要对社会带来危害就行。

可以预料,纯正的KTV短时间内决不会消亡。毕竟,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在有空余时间时,想去KTV这样的场所放松一下、放纵一下、放任一下,让自己情绪能够得到充分释放,特别是工作十分劳累、心情不好时,很多人都会通过卡拉OK来平复情绪、恢复心情、消除疲劳。而且,中国人喜欢喝酒,喝了酒去KTV醒酒,也是许多人常用的手段。

有需求,就会存在;能存在,就有需求,这是辩证统一的,也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所以,KTV遇到了发展困难,但决不是消亡的信号。更何况,去年以来的疫情,也是KTV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疫情得到完全控制,KTV也会有所反弹的。其他形态可以让KTV生命延续,但决不能替代KTV。至少,短期内不会。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