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审屡犯”顽症当如何根治
“屡审屡犯”顽症当如何根治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7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作了《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显示,虽然财政预算执行有所进步,政府花钱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但局部“屡审屡犯”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涉及财政资源统筹、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多报、少报与代编预算,以及政府采购、资金管理、财务核算和预算绩效管理等。
“屡审屡犯”这个词,早就不陌生了。自从审计进入到经济领域、特别是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以来,“屡审屡犯”就成了高频词,几乎每年必有。不仅是审计署的报告,地方审计部门的报告中,同样频繁出现“屡审屡犯”的字样。
如果再延伸追究一下的话,“屡X屡X”的词,就更多了。譬如从八十年代开始的财务大检查,九十年代起的预算外资金检查,包括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的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屡X屡X”的词。可见,重复在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也是很难根治的,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顽症了。
实际上,要想根治“屡X屡X”顽症,核心在两个方面。一是“防火墙”,一是“当头棒”。前者在于“防”,后者在于“罚”。防不到位,问题必出,罚不到位,问题同样会发生。因此,“屡审屡犯”也好,“屡X屡X”也罢,不管是哪个领域的问题,要想根治,就都必须把“防火墙”与“当头棒”建设好、利用好、协调好。
砌好“防火墙”,当然是指要在制度、规则、程序、手续等方面下功夫,不管多大的资金,也不管是给予谁的资金,都必须严格按政策执行、按规定办理、按用途使用,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认为是违规的,是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就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够偷工减料,也不存在这样或那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必须写得明明白白,必须搞得清清楚楚,必须用得正正规规。自然,各项制度就必须健全,包括每个环节、每个方面的制度,都得健全,不能含糊。只要有含糊,就有空子可钻,就不可能不发生问题。所以,建设“防火墙”的关键就是健全制度、明确规则、规范程序、完善手续,不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存在一个漏洞。而在制度面前,权力不能任性,有权不能乱用。不管权力多大,乱用了,就都是违规。
有了制度规定和规则程序,就是如何执行了。执行得好,就不会有问题。执行不好,就会问题很大。这就要求,对执行层的要求必须十分明确,对违反规定如何处罚也要十分明确。如果有制度,不能执行,有规则,不去遵守,有程序,不去履行,当然会出问题。尤其是同一问题的连续出现,就必须对相关人员实施严厉处罚。也许,有人会说,有些问题频繁出现,是因为换了人的原因。换了人就要出问题,岂不笑话?制度并不是为人制定的,而是为事制定的。不管是谁,在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谁要是违反制度,管他是新的还是旧的,管他是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一律严厉处罚,且必须处罚到位。那种“罚酒三杯”的处罚方式,自然难以让违规者吸取教训,更难让单位和个人对制度有敬畏之心。所以,如何“当头棒喝”,非常重要,且必须“喝”出效果、“喝”出发威严来。
所以,要想治理“屡审屡犯”的顽症,就必须把砌“防火墙”与“当头棒”紧密结合起来,决不放松任何一个方面,不给违规者任何空子可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