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到底“难”在哪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到底“难”在哪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并提出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措施,如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继续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等。也就是说,2021年的就业压力依然是很大的,就业难依然是困扰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然而,在就业难的同时,一些地方和企业却又出现了招工难,且招工的难度超过去年。按照媒体披露的消息,2月20日至3月2日,已有近2000个商家通过饿了么发布招工岗位,接近春节前一个月的2倍。这些招工需求依然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服务员、短期工等一线岗位最缺人。
就业难遇上招工难,确实是一个非常矛盾,又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是发生在局部,而是整体。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类似问题、类似现象。尤其是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矛盾更加尖锐,问题也更加突出。如何缓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确实到了需要深入思考与解决的时候了。
改革开放后的的一段时间,也曾遇到过就业难与招工难相矛盾的时候,主要是城市一些苦脏累的活,城市居民不愿干,而与此同时,一些并没有什么技能、文化程度也不高的城市待业者,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形成一定的结构性矛盾,最终由农村居民进城化解了这一矛盾,城市居民就业,也在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情况下得以解决了。这是短缺经济时代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短缺问题解决了,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
但是,今天发生的矛盾,显然不是短缺因素造成的,而是相对过剩和供需不衔接造成的。因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的普及,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在给企业提供更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同时,专业不对口、技能型人才偏少的问题,也在日益暴露,已经成为制约劳动力就业和企业用工最大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果单纯从文凭来看,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企业需要,大学生就业也会比较容易。可是,企业的需求与大学的供应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技能性人才明显偏少,非技能性大学生则明显偏多,形成大学生高不攀、低不就,企业需要的找不到,大学提供的去不了,于是,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尖锐了。
不仅如此,由于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如快递、外卖等用工需求增加,且收入水平较高,对技能、文化、文凭等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相反,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受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劳动时间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的要求也很高。因此,造成劳动力大量向新兴行业转移的现象,甚至很多研究生也出现在了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的行列,带来制造业招工难度越来越大,而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到车间当工人,自然就会出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
这也意味着,目前出现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大学的结构进行调整,有效扩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学校的比重。特别是普通高校,应当就地转型成职业技术学院,更多更快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要转变观念,不要过度在意普通大学的文凭,而要更加看重毕业后的就业取向,更多地转入到职业技能学校,为毕业后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避免手拿文凭无人要的尴尬场面出现。
国家在对高校政策扶持方面,也要调整目标和方向,重点扶持两类学校。一类是,真正科研水平高、能够培养高等次人才的大学,使其能够在推动中国科技实力和水平方面提供人才支撑;一类是职业技能学校,以鼓励更多的普通大学转型成职业技能学院,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一般高校,则要减少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制造业的政策扶持,提高制造业员工收入,吸引更多人才和劳动力进入到制造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