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也称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物

 衍生金融资产也叫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 derivative),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价格(或数值)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基础的变量则包括利率汇率、各类价格指数甚至天气(温度)指数等。

金融衍生产品" alt="金融衍生产品" src="uploads/201112/13245646217NxT6CSX_s.jpg">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简介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其价值依赖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价值变动的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资产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上市交易,如期货2631.html">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合约

  金融衍生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金融衍生产品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零和博弈合约交易的双方(在标准化合约中由于可以交易是不确定的)盈亏完全负相关,并且净损益为零,因此称"零和".

  2、高杠杆性:衍生产品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保证金可以分为初始保证金(Initial margin),维持保证金(maintenance margin),并且在交易交易时采取盯市制度(marking to market),如果交易过程中的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那么将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资者没有及时追加保证金,其将被强行平仓。可见,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收益的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有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它是对冲资产风险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风险规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担了,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就是将巨大的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的人手中,这类交易者称为投机者(Speculator),而规避风险的一方称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类交易者被称为套利者(arbitrager)这三类交易者共同维护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述功能的发挥.


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


  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接连不断地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互换(swaps)四大类 

  远期合约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现金流(Cash Flow)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是利率掉期合约货币掉期合约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则为利率掉期;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

  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原生资产权利期权合同有在交易上市的标准化合同,也有在柜台交易的非标准化合同

  (2)根据原生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商品

  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利率类中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货币类中包括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比值:商品类中包括各类大宗实物商品

  (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场内交易又称交易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

  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风险管理能力。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掉期交易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衍生产品

  据统计,在金融衍生产品持仓量中,按交易形态分类,远期交易持仓量最大,占整体持仓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货(18%)和期权(13%)。按交易对象分类,以利率掉期利率远期交易等为代表的有关利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份额最大,为62%,以下依次是货币衍生产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产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扩大了5.7倍。各种交易形态和各种交易对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体上呈高速扩大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领域中,流行的衍生产品有如下四种: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采取这些衍生产品的最主要目的均为保值投机。但是这些衍生产品所以能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前提条件,那就是发达的远期市场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


  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分为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OTC)市场。自1980年代以来,两类市场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长足发展:1986~1991年间,交易市场OTC市场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和40%;1991年两市场的未清偿合约名义价值分别达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约在两市场均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末,交易市场合约名义价值已增长至23.54兆美元OTC市场增长到了111兆美元,并且全球OTC市场市值达到了3.8兆美元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长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增强型(即增加现货市场流动性)金融创新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长迎合了机构投资者对风险转移型金融创新需求


金融衍生品区域分布结构


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欧洲,近年来这种集中趋势更加明显。1999年末的未清偿金融期货期权合约名义价值中,有全球80.5%属于北美和欧洲,到2002年6月末,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区的合约价值占到总价值的64.6%。

  美国是全球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场,但其地位正在趋于下降,美国交易成交金融衍生品合约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别占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欧洲市场的增长最为显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间日本交易量大约增长了7倍。从交易额统计看,直至1986年,美国占有交易市场交易额和未清偿合约价值的80%份额。1990年后,美国以外的市场日趋活跃,交易增长率开始超过美国,到1995年,美国以外市场交易额已超出美国,而未清偿合约价值稍逊于美国。从交易量统计看,1990年后美国以外市场衍生品交易的活跃趋势更加明显。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


  与交易市场类似,OTC 金融衍生品市场也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英国一直保持着OTC市场的领先地位,而且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见表6)。伦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额达6280亿美元,较1998年增长6%。纽约日均交易额位居第二,为2850亿美元,较1998年下降3%,法兰克福交易额名列第三,业已取代东京在OTC市场中的位置,法兰克福地位的上升明显得益于引入欧元和欧洲中央银行(ECB)的设立。


金融衍生品投资者结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美国为例,参与衍生品交易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非银行储贷机构(Thrift)和人寿保险公司三类,其中商业银行是最早和最熟练的参与者。根据三十国集团1993年的一份报告,被调查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参与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机构使用过利率互换,69%的机构使用过远期外汇合约,69%的机构使用过利率期权,46%的机构使用过货币互换,23%的机构使用过货币期权。BIS的统计显示,金融机构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交易额稳步增长,2001年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日均交易额由1995年的7100亿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机构间交易市场的份额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

  银行无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场上),1970年代末以来,银行日益热衷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国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跃,从1990年到1995年,银行持有与衍生品相关资产增长了约35%,达到3.1兆美元,其间银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约名义价值增加了2倍。银行金融互换市场的主要参与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换合约的未清偿价值达6兆美元,持有头寸最大的20家金融机构占到三分之二强,其中银行占了18家。

  非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显然不如金融机构活跃,例如目前非金融机构只占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额的10%,与1995年相比其市场份额有明显萎缩。根据三十国集团1993年报告,被调查的非金融公司中,使用过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远期外汇合约利率期权货币期权公司比例分别是87%、64%、78%、40%和31%。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成因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微观主体原因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了极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交易两职,缺乏制衡,很容易通过改写交易记录来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里森因其衍生合约保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总部竟然还将数亿美元调至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巴林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另外,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增大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宏观成因


  金融监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主要原因。英国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当局事先监管不力,或未协力合作,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监管部门出现的问题是:第一,负责监管巴林等投资银行的部门曾口头上给与宽免,巴林将巨额款项汇出炒卖日经指数时,无需请示英格兰银行。第二,英格兰银行允许巴林集团内部银行给予证券部门无限制资金的支持。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在持仓量的控制方面过于宽松,没有严格执行持仓上限,允许单一交易账户大量积累日经期指和日债期货仓位,对会员公司可持有合约数量和缴纳保证金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监督。其次,里森频繁地从事对倒交易,且交易数额异常庞大,却竟然没有引起交易所的关注。如果英格兰银行、新加坡和大阪交易所之间能够加强交流,共享充分的信息,就会及时发现巴林银行在两个交易所持有的巨额头寸,或许巴林银行不会倒闭。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曾是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却在俄罗斯上演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滑铁卢。监管中存在真空状态是导致其巨额亏损的制度性原因,甚至在LTCM出事后,美国金融管理当局都还不清楚其资产负债情况。由于政府对银行证券机构监管的放松,使得许多国际商业银行集团和证券机构无限制地为其提供巨额融资瑞士银行UBS)和意大利外汇管理部门(UIC)因此分别损失7.1亿美元和2.5亿美元

  另外我国“327国债期货风波,除当时市场需求不强、发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不够以外,过度投机和监管能力不足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


  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国际上基本上采取企业自控、行业协会和交易自律、政府部门监管的三级风险管理模式。


微观金融主体内部自我监督管理


  首先,建立风险决策机制和内部监管制度,包括限定交易的目的、对象、目标价格合约类型、持仓数量、止损点位、交易流程以及不同部门的职责分配等。其次,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加大对越权交易处罚力度;再次,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风险价值方法”(VAR)和“压力试验法”对交易人员的交易进行记录、确认、市价计值,评价、度量和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


交易所内部监管


  交易所是衍生产品交易组织者和市场管理者,它通过制定场内交易规则,监督市场的业务操作,保证交易在公开、公正、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第一,创建完备的金融衍生市场制度,包括:严格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大额报告制度;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衍生市场交易者的市场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资本充足要求;以及其他场内和场外市场交易规则等等。第二,建立衍生市场担保制度,包括: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保证金比例,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持仓限额制度,发挥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日间保证金追加条款;逐日盯市制度或称按市价计值(mark to market)加强清算、结算和支付系统的管理价格限额制度等。第三,加强财务监督,根据衍生产品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敞口情况。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监管


  首先,完善立法,对金融衍生产品设立专门完备的法律,制定有关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其次,加强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从事交易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限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形成有效的控制与约束机制;负责审批衍生产品交易所的成立和交易所申请的衍生产品品种。再次,严格区分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的程度。同时,中央银行在某个金融机构因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迅速注入资金或进行暂时干预,以避免金融市场产生过度震荡

  另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世界范围内超国界和超政府地蓬勃开展,单一国家和地区已无法对其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因此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成为国际金融界和各国金融当局的共识。在巴林银行事件之后,国际清算银行已着手对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监督,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资本充足性的监督。


金融衍生产品会计计量


  一、金融产品及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金融产品可分为传统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两大类。衍生金融产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传统的金融产品货币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金融工具,是以转移风险收益为日的、以某一(某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标的、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金融变量变动而变动的跨期合约,包括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 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20世纪70年代,布宙顿森林体系解体,世界性石油危机爆发,国际金融竞争加剧。

  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对传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作为新兴的风险竹理重要手段,衍生金融工具应用而生,目发展速度惊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收益、高风险以及是未来交易的特点,它不仅成了企业集资金和转移风险的手段,更成为企业投机套利和进行金融投机的工具。这种两面性使得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波和危机的出现,儿乎无不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常常处于“游离”状态,无法进入传统的则务报告体系,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一直以来是会计学界的一大热点问题。本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一次将这个问题凸显出来。

则务会计是一个量化的信息系统,主要用观念上的货币金额来表示每项交易事项合同经济实质,这就产生了会计计量的属性问题。总的说来,会计计量属性的基础是市场价格,但实务中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若十不同的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价格、脱手价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几种。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某种交易事项合同计量到底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取决于其计量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比如,在持续经营长期企业使用的非流动资产,原则上应按其购买或取得时的价值历史成本计量,而对处于销售中的流动资产,则按成本或可实现净值计量,而对于市场上活跃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则最好的计量方式恐怕只能是公允价值了。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最初是美国开始应用的。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美金融机构和大企业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则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但从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的会计报表中却看不到任何征兆,往往还显示着其“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则务状况。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为了提高则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宙矜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开始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2006年9月美国则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ncil ccountin}stndrdsbord, FASB) i1,式发布美国则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tement of Finncil Accounting Stnd-nds, SFAS 157)《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何为公允价值?美国则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SFAS 157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现行国际则务报告准则(IF R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负债清偿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UI}ASB)在则务会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指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资源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交换一项资产负债金额。我国则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蒸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我国的公允价值表述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

市场经济体系中,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价价值的公允性,体现在它是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的价值,它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资产负债的入帐价值,是会计计量史上的一场革命。公允价值能反映资产负债的现时价值,而非历史价值,因而具有风险价值的特性。投资人依据公允价值可随时预测企业各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入和负债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从而可估计一个企业现行净资产价值。公允价值不仅是金融产品的理想计量模式,也是所有报表项日的理想计量模式。从美国则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来看,公允价值计量i1,在逐步从金融工具推广到资产负债。如果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各种资产负债交换清偿都有大宗交易认可价格,则公允价值的运用应有广阔的前途。

  二、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优势和缺陷

  (一)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优势

  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处理方法较之于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有着以下儿个方面的优点:

  1.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的决策有用性日标: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打一大和规范,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建立起来,证券市场收益风险的并存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与收益风险相关的信息,从而权衡利弊做出决策。可以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交易性质和工具的日益复杂,社会对则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向未来的决策有用观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与会计的决策有用观相适应的公允价值计量自然应发挥出它的作用。

2.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资本保全:按照资本保全的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的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己得到保全成本己经弥补之后,才确认收益。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因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打‘实物产能力,更好的保全资本

3.公允价值的动态计量,使得则务会计信息更具备相关性: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强调资产负债计量日这一时点价值。根据FASB发布的第133号则务会计准则以及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要在表内确认,并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而言则是惟一相关计量属性。因为衍生金融工具着眼于未来,其风险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而是在合约签订之时,在这期间价格变动频繁,要求不断地反映,若按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够具备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却能够真实、及时、可核实地反映资产负债价值

(一)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缺陷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缺陷。

1.按照定义,公允价值是以契约为基础对未来交易的估计,是估计的未实际发生但将进行现行交易价格,估计和尚未实际发生的现行交易成为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虽然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然而公允价值不同于市场价格:第一,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己发生的交易(含事项)基础上,甚至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第一,它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进行交易,而参照现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或一批)资产,转移(清偿)一项负债金额;第二,由于契约(双方愿意买卖)己经签订,交易尚未开始进行或i1,在进行中,但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产生己发生交易成本价格。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而历史成本现行成本都是实际价格,这种估计价格会计人员出了难题同时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2.按国内外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投机炒作等非理性行为所体现的不合理定价,只要不是强迫交易的结果,也包含在公允价值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缺陷。

3.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洲守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资产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本次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己经名存实亡。同样地,准则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

4.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其确认过程本身需要评估人员主观的判断、估计和预测,可能由此而影响按照公允价值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还要求能够得到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估价信息,否则就有可能会导致这一类会计准则在执行的随意性,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

5.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在本次危泪L中,由于债券价格的公允价值下降,投资人的信心受到打击从而继续抛售债券,进而造成债券价格的新一轮下跌。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很容易就陷入交易价格下跌一提取跌价准备、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一继续加大跌价准备的计提、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

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白-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就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目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风险暴露,本己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从而形成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使其在次贷危机中事实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的实施和完善

  (一)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我国的实施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施经历了提倡、回避和重新引入二个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单,则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在十项具体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有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交易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租赁等。但此期间由于我国的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出现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进行内部交易的现象。从2001年至2006年则政部又修订了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投资二项准则,强调了真实性用!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2006年2月15日我国则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18个准则都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开始实行。

与国际则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

  其一,在金融工具、投资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因为这些领域的公允价值容易取得,主观判断少,利润操纵难度很大。

  其二,在实际操作方面,为了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准则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准则强调:

  第一,应有公开活跃的市场

  第一,要能可靠地计量

  所以公允价值需要采用可靠性程度有差别的二级估计。在活跃市场上,具有完全相同的资产负债在进行持续的大宗交易,则采用这种完全相同的资产售价或负债转移清偿价,属于一级估计,它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在活跃的市场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资产负债,但有相似的资产出售和相似负债在转移或清偿,也可采用它们出售价或清偿价作为估计的公允价值,这属于一级估计。这种情况需要必要的调整;如果活跃市场上无相同或相似的资产在出售和负债在清偿或转移,只能用某些技术方法如参考某些模型或参照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值,它属于二级估计,估计的可靠性可能较低。

   从2007和2008两个年度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对安全,因为虚拟经济在我国规模较小尚未成熟,商业银行仍然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类似‘美国过度创新金融产品在我国基本不存在。2007年度,我国1570家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规定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并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其中,419家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32, 083. 29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7. 70%,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为1, 491. 23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2. 18%。这种变动增加了上市公司资产,占上市公司资产增加额的9. 22%主要是由于上市公司2007年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2008年度,我国1624家上市公司2008年末持有的交易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为39, 664. O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8. 14%,较上一年度稍有增长。1624家上市公司交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金额为一501. 3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股东权益金额为一2, 206. 65亿元。

  公允价值计量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产权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它代表了会计计量体系变革的总体趋势。在新推行的会计准则中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当前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外部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宏观上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条件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微观上大多数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公允价值本身具有不少缺陷,所以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既要慎之又慎,更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

(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完善

  我国日前应主要从以下儿个方面对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进行完善:

  1.加快活跃的市场体系的建设,提高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之上的,没有公开、活跃的市场交易,就不会有公平的价格体系。因而,我国应加快建立公开的市场价格体系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价格体系查询平台,将每日市场交易价格公开,从而优化市场资产的估价系统,使各种资产市价及时公开和反映出来,为衍生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运用提供现实的基础。

2.完善会计准则,规范衍生金融产品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我国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和阐述,分散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缺乏统一和条理性,这给实际运用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会计准则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在具体实务操作上的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1,提高实际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判断能力,增强职业道德意识,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应用提供专业技术保障

  一方面,必须规范金融衍生产品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方式、内容和可比性,增加市场交易透明度接受相关利益者和社会的监督,从而保打‘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另一方面,必须加快现行则务报表的改革,在则务报表上充分披露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如:持有或发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日的、面值合约内容;金融衍生产品相关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金融衍生产品会计政策和竹理政策,以及如何确认能计量金融衍生产品相关损益;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或条件等,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金融衍生产品价格风险信用暴露风险、流动风险、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等信息的需要。

4.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监督与检查。组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检查机构,对人为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随意调节利润等歪曲会计信息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对利用会计造假的行为给予严惩,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物价竹理部门应有的监竹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造假为社会带来重大损失,从而避免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而引起经济波动

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应用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不仅需要相关专业准则的完善,还需要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而目完备的外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则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1 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较为常见的基础型金融工具的交易过程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产品,其主要形式有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它是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产物。金融衍生产品目前在金融市场上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规避和对冲风险,增加金融市场流通性,促进国际资金交易,提高投资效率,优化资金配置等方面,并越发地展现出其作为金融创新性工具所特有的规避风险风险投资价格发现等功能。

  1)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

  金融衍生产品是从全球金融创新的浪潮中涌现出的高科技产品,是金融创新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出现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且产品的品种数量较多,并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定义。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一定的客观背景中,一系列因素的促动下产生的。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浮动汇率制使得汇率利率剧烈动荡。

  这一时代也是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全球金融创新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汇率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给金融机构和企业资产负债带来风险,使得任何一个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要随时随地面临着因汇率变动而造成损失的风险。这就迫使金融业开拓金融投资的新领域,金融衍生产品的雏形应运而生,它的初衷,是以利率趋向为目标的保值避险金融创新工具。

  2)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金融衍生产品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显示了强大的发展动力,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衍生产品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规模急剧扩大。通过各种组合设计技术进行金融衍生,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出现在了市场中。首先,衍生产品与基础金融工具货币利率股票的组合,即产生了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商业票据期货定期存单期货等品种。其次,衍生产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构造出“再衍生产品”。另外,作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一种,期权也可同其他衍生产品期货进行组合构造“期货期权”。还有,互换期权组合可构造出“互换期权”一类的新衍生产品。此外,在基本的几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对个别衍生产品的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可以再次创造不同的创新产品期权方面,除了“标准期权”之外,通过一些附加条件,可以构造出所谓的“特种衍生产品”,如“两面取消期权”、“走廊式期权”等。因此,通过各种创新和组合的方法,金融衍生产品的家族中,已发展出一个数量极其巨大的金融产品家族。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概况

  1)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产生及发展回顾

  1848 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标志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开端。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路径相符合的是,20 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浮动汇率制使得汇率利率剧烈动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真正开始了蓬勃发展。1972 年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率先推出英镑等6 种货币期货合约,1981出现了货币互换利率互换。1982 年费城股票交易所推出了货币期权交易,此后基于汇率利率上的衍生产品相继出现,并被作为避险保值的工具。

  此后的10 年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 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已从最初的几种简单形式发展到20000 多种,由它们衍变出来的各种复杂的产品组合更是不计其数。从交易量的扩张速度来看,据统计,全球部分有组织金融衍生产品生产的交易量平均每年递增40%。除了交易所和场外市场所直接进行的衍生品交易以外,其他较为特殊的衍生证券常常作为债券股票发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广泛使用。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场外市场方面,交易规模的增长速度较快。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特别是场外市场,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利率汇率以及股票价格波动金融衍生产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基础。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以及股价波动越剧烈,国际市场保值投机需求就越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就越活跃。

  过去几年里,欧洲各国利率汇率的剧烈变动,美元日元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局势波动带来的各国汇率变化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股票市场指数的增长,都是金融衍生产品及其市场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二是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方面,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远超交易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场内市场之间以及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之间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另外,得益于信息技术交易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全球电子交易网络和自动清算系统迅速发展,进而推动场外市场的扩张,并逐渐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场所。三是产品种类方面,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信用衍生品交易活跃,但利率衍生品仍然是当今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在1999 年欧元启动后,一系列和欧元相关的新型衍生品合约市场上迅速出现,市场对泛欧股票指数合约需求极为旺盛。

  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产品,随着信用风险问题的不断隐现,逐渐走上舞台,成为当前金融衍生市场的一大亮点,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

  3.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思考

  1)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1)场内市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权证交易品种先后出现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2005 年7 月,权证在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推出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分别推出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通过的《权证管理暂行办法》。2005 年8 月,宝钢权证上海证券交易挂牌上市,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大幕已经拉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正式鸣锣开市。

  (2)场外市场的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一系列本外币金融衍生品,有效地满足了市场参与者管理利率风险的需要。

  本币衍生产品方面,2005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银行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于2005 年6 月15 日在银行债券市场正式推行债券远期交易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是中国债券市场重新推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开端。

  外汇衍生产品方面, 2008 年8 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银行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调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推出了货币互换。2008 年10 月,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告,《中国银行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由中国银行交易商协会发布,其目的在于加强衍生品市场自律,作为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有效地规范了市场参与者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各种行为。该协议的推出为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提供了标准参照,对于提高衍生产品交易效率,促进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金融开放和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得到迅速发展。

  2.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政策建议

  随着货币价格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基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我国开发并逐步推出特定金衍生产品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发展中应遵循以下策略。

  1)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

  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必然选择,只有政府采取积极扶持和引导政策,并在适当时机对相关法律条文做出修正,建立严密的法规和监管体系,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才能得到持久的健康发展。例如,建立健全期货交易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外经验表明,欧美市场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比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健全,因而前者的金融衍生市场发育更成熟。

  2)基础金融市场方面

  基础性金融市场是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基石,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等基础性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是以基础产品为基础构建的,其发展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性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基础性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非常有限,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只有建立完善的基础金融市场,作为高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才会迅速发展起来。

  3)市场环境方面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公平竞争是重要特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该在交易规则、大额订单报告制度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市场参与者要遵守共同的交易规则,确保市场不被少数交易者操纵和垄断,柜台交易市场要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达成交易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


   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持续加强、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宽、市场参与者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以及高性能电脑网络的运用等因素使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过去的20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即使在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债务危机条件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额仍然超出了传统“基础工具”的增长,特别是场外衍生产品更加密切和广泛的与贸易投资相联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驱动力。至1999年末,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未清偿名义本金余额为1017226亿美元;到2000年上半年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交易第一季度以美元计值的交易量上升34%,达1020000亿美元;第一季度交易量继续上升4%,达1046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因不恰当使用衍生工具引发的重大金融勺‘损事件不断发生,后果触日惊心,美国国会的一位议员则将衍生工具称为“国际金融中的一张疯牌。”另一方面,作为从基础工具派生而来,又可以独立买卖的衍生工具,具有技术更复杂、高杠杆性等特征,从而导致过度敞日等使用风险。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向世界各国和国际金融管理部门提出了加强监管的紧迫性要求。

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特点、功能

  金融衍生产品顾名思义,是指从基础交易标的物货币外汇债券股票中衍生出来的交易工具,它们的价值取决于那些基础交易标的物价格变化。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规避利率汇率风险而产生的。当今,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己步入成熟期,各种期货期权掉期、匀_换、远期陇议等衍生产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卞角,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高杠杆性,即可用较少的资金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可以保证金形式用小额资金从事数倍乃至数白倍的交易。一是高风险性,即指资产权益与未来发生的未预期的大的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在完全开放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基础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价格波动是没有限制的;价格波动使利率汇率股票指数暴涨暴跌,它带来金融衍生交易的巨大风险,甚至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崩溃。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一方面卞要功能。一是以回避风险为日的的套期保值;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通过衍生交易,或者传统交易与衍生交易的组合或者若十衍生交易的组合,在一个市场(产品)上交易的损失可以由另一个市场(产品)交易收益来弥补。一是存在以追逐风险利润为日的的投机;投机一般是指预测价格要上升时先买后卖,在预测价格将要下跌时先卖后买。金融衍生产品的存在既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又有自日性和破坏性,特别是过度的投机将会扰乱金融秩序,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1.监管是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需要

  由于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巨大的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规定,金融衍生市场信用风险一般在0.3%左右,同时对利率合约汇率合约信用风险,按不定期限作出了具体规定。据不完全统计,全球金融衍生市场上的各种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己在1200种以上,每天衍生产品交易金额高达10万亿美元,即使按0.5%的信用风险来计算,其损失的期望值也有儿白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强金融衍生市场风险监管十分必要。

2.监管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需要

  日前,大量的银行银行金融机构都积极的参与到金融衍生市场,己经使银行银行金融机构面临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风险。银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严重依赖外部资金来源,信用是其生存的根本,如果一家银行出现信用风险,诱发挤兑风潮,可能蔓延到其他有清偿能力的银行,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使银行挤兑演变成金融恐‘院,进而可能带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银行经营活动的公众性和全局性特点迫使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无一例外地强调加强银行监管,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3.监管是当今国际性监管的需要

  当今,全球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特别是衍生产品紧随西方国家金融市场而迅速发展,衍生交易活动虽卞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大银行,但市场间的相匀-作用,己威胁到全球整个金融市场。由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国际性特征,围绕着监管,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75年和1983年通过两个《巴塞尔陇议》,又于1988年通过《巴塞尔报告坎1994年又与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组织联合发出监管指引文件。但由于这些文件协议和报告只是指导性文件,而A.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原有的对衍生工具交易为卞的表外项日风险中,大多数衍生产品都未能包括进去,数次巨大的金融动荡无疑又一次敲响了警钟,提出了重新修订和完善协议,加强金融衍生市场国际监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所面临的难题

  尽管国际金融监管组织衍生产品的监管不断发表报告宣言,但对国际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难度是越来越大。它卞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一是新兴的金融工程使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地被创造和推向市场,这些衍生产品的巨大风险往往是在损失造成时才能被证实和发现,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识别难度大,对其监管的难度则更大。一是对改善信息披露与增加市场透明度面临一些问题;部分市场参与者对提高市场透明度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将自身特有的一些信息看作是收益的重要来源而不愿加以披露;一些机构对面临的所有风险如何衡量、信息披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如何把握、什么是财务报告的最佳频率等等问题没有统一的认识。

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方法

  1.建立内部风险管理的科学机制

  以往的监管方式在衍生业务蓬勃发展的现实面前己面临严峻的挑战,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业务发展速度惊人,不仅交易品种千差万别,操作程序也相当复杂,统一的外部监管措施难以包容现有的全部产品,更不用说将可能衍生出来的产品了;原因之一是金融机构在新市场条件下会利用现行法规体系中的漏洞,想方设法逃避监管,以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出现所谓“监管套利”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逐渐认识到使市场参与者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自律性约束的重要性。日前,西方国家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市场参与者的监督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控。市场参与者,尤其是金融机构,直接从事衍生业务的经营交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时时关注银行的行动,能对市场交易头寸的变化作出敏捷的反映,其效果要比监管当局独立行动及时、有效。只要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就有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也就必然会促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安全稳健的运行。

2.改善信息披露,增强市场透明度

  当然要让风险管理机制真i1,发挥作用,必须解决信息披露问题。由于衍生交易属于表外业务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则务报表获得充分的信息以做出n:确的投资决策,或分析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上一些大的研究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6年6月美国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发表了新的会计标准草案,要求所有衍生交易均以公允价值资产负债表内予以确认。他们认为新的标准能让则务制表如实反映衍生合约头寸,能使投资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公司或机构的投资立场和风险管理战略。巴塞尔监管委员会于1999年7月公布了题为“贷款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最佳范例”的文件;该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金融国际会计标准,要求市场参与者从1999年6月15日则政年度开始(使用日历年度的机构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会计标准。如果这类会计规则付诸实施,必将对各类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则务状况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则务报表的并表,使得银行业务增加透明度,提高了金融衍生市场效率,保证了金融体系稳定的运行,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3.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

  金融衍生市场国际化空前发展,跨国衍生交易逐年上升,使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也不断加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相匀_转移和打一散相当容易。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合作却相对滞后,这使跨境衍生金融交易出现了监管真空。通过儿次世界性或区域性的金融危机,日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己认识到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努力,以加强各国之间,银行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

以10国集团中央银行为卞体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联合倡议,除了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制定与修改外,1994年和1995年与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联合制定了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准则和加强银行证券公司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信息披露的建议;1996年和1997年又分别发表了关于改善全球衍生金融市场统计的建议和有关交易用途衍生产品清算安排的倡议。这些都能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

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的低效。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危机时刻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在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帮助下实施方法的具体建议,受到世界各国银行界的好评。

  除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外,还出现了类似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如中东欧国家银行监管官员集团,阿拉伯国家银行监管官员集团。不仅如此,为使全球金融市场能够安全、稳健的发展,国际各种监管机构还保持着合作与交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己与国际证券委员会、保险监管国际联合委员会正式讨论了一系列与管管国际金融集团有关的课题。各国证券监管机构也加强了衍生市场的监管合作。1995年16个国家负责期货期权市场的监管机构代表聚集在英国温莎,研究对衍生交易实施监管的国际合作问题,并发表了宣言,强调市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敦促各个监管机构建立双边和多边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和在紧急时刻进行信息交流。

总之,要实现有效的风险监管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是只要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坚持不懈的奋斗,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科学地完善监督之路,以保证国际金融衍生市场稳定、安全、积极的运行。


相关条目


原生金融工具

热门词条

应收账款 区域货币 区间估计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资本成本 单向定单 金融危机 认可 外汇通 汇率 外汇佣金 资产 ISO 经济 服务 增量成本 CFO 加工 MIT 什一税 租赁期 销售 股价反弹 SME REF 抽签偿还 MG金融集团 技术 空头陷阱 市场 美元 股利收入 中小企业 资本 美国 两会 中国股市 备付金率 价格 吊空 指数 股灾 葡萄牙币 pt 调至市价 清算 下降三角形 Writer 电子汇兑 FDI 税粮 Theta width peg MACD 巴塞尔资本协议 冲账 艾略特波段理论的含义 管理 银行 贴现现金流 外汇交易法 短期同业拆借 拔档 联系汇率制度 消费发展战略 延期付款汇票 Exposure 公司 短期国际商业贷款 阴烛 金融中介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金融) 标准普尔(S&P) 美国贝勒大学 正利差 汇差清算率 外汇 分期付款汇票 软通货 出口物价指数 选择权买方 集中竞价 百分比回撤 无记名汇票最低报价戴维·凯特标准·普尔 500指数抵押品持平德国工业产值德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成本协同效益 非农就业人口 交易 德国伊弗研究所景气调查 持平 金融 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 指示汇票 产品竞争力 Quote 财务指标 盈利能力比率 货币 外汇实盘交易方式 外汇实盘交易指令 国际收支差额 什么是外汇市场的过分反应 BBC制度 货币期货交易 南洋商业银行 波浪理论与新闻价值性的关系 希腊德拉马克